草甸土灰棕漠土

草甸土發育於地勢低平、受地下水或潛水的直接浸潤並生長草甸植物的土壤。屬半水成土。其主要特徵是有機質含量較高,腐殖質層較厚,土壤團粒結構較好,水分較充分。灰棕漠土,也稱灰棕色荒漠土,為溫帶荒漠地區的土壤,是溫帶漠境氣候條件下粗骨母質上發育的地帶性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介於灰漠土和棕漠土之間。

成土環境

我國大部分草甸土是在溫帶濕潤、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下形成的。年均溫-4-10℃,年降水量200-1000毫米,夏季降水量約占全年總量的80%左右,土壤凍結期長達5-7個月,凍深1-2米。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溫暖多雨,秋季氣溫多變,冬季漫長寒冷,有利於草甸植物的生長和有機殘體腐殖化,形成有機質含量較高的腐殖質層。灰棕漠土區的氣候極為乾旱,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50-100毫米,最低僅17.8毫米(青海柴達木);年平均氣溫為4-10℃,≥10℃積溫為3000-4100℃,可見其具有較高的熱量條件。

形態特徵

草甸土的基本發生層是腐殖質層(A)和銹色斑紋層(Cu)。腐殖質層厚度一般為30-70厘米,最厚可達100厘米,乾態色調呈暗棕灰色-濁黃橙色,多團粒或屑粒狀結構,鬆軟,根系多。銹色斑紋層乾色為灰黃棕色-黃橙色,其出現深度與潛水位上升高度有關,潛水位最高若達到1米左右,通常在20-30厘米開始出現銹斑;40-50厘米可見大量銹斑。有的還具有鐵錳結核。潛水位最高若為2米左右,則在土體下層方能出現銹色斑紋,所以銹色斑紋層一般出現在50-80厘米。灰棕漠土的土體厚度一般約50厘米左右,自地面向下,實層,部分剖面有石膏聚積層。礫冪層厚2-3厘米,由礫徑1-3厘米的礫石鑲嵌所覆蓋,其隙間被小礫石和沙礫填充。礫石表面光潔,多呈黑褐色。多孔結皮層厚2-4厘米,呈棕灰色或淺灰色,有較多的海綿狀孔隙。有的尚有3-4厘米厚的鱗片狀土層,但多因質地粗,片狀或鱗片狀結構不明顯。緊實層厚約3-10厘米,棕色或紅棕色,較緊實,塊狀,結構面上帶有白色鹽霜。石膏聚積層位於剖面下部,石膏多呈結晶態,含量較高。石膏灰棕漠土與石膏鹽盤灰棕漠土的石膏聚積層,其厚度多在10-50厘米。石膏以灰白色晶狀或粉末狀夾雜在砂粒之間,或以纖維狀、晶簇狀與石礫膠結在一起,甚至形成硬碟。

理化性質

草甸土的腐殖質組成中,活性腐殖質含量較低。經分析結果表明,草甸土和石灰性草甸土的性狀相近,活性腐殖質的平均含量不高,胡敏酸與富里酸的比值均小於1,光密度E4/E6的比值也較低,表明土壤腐殖質移動性小,對礦物質分解的影響也很小。胡敏酸含量小於富里酸,胡敏酸的芳構化程度較低。灰棕漠土多為礫質土,石礫含量常占土重20%至70%不等。在細土顆粒中,粘粒含量也很少,一般小於15%。但緊實層的粘粒含量比其上下土層顯著為高。碳酸鈣表聚明顯,在多孔結皮層與緊實層碳酸鈣的含量為45-200克每千克,向下明顯減少。若同一剖面比較,多孔。結皮層與緊實層的碳酸鈣含量,比其下土層的含量要高出50%以上,差值大者可高出數倍。土壤中均含一定量的易溶鹽類和石膏,其含量分別為5-30克每千克和1-80克每千克,但石膏聚積層的石膏含量增至100-400克每千克。土壤呈鹼性反應,pH8.0-8.7,鹼化時的土壤pH大於9.0。

利用與改良

草甸土屬較肥沃土壤,其所處地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土壤水分充足,成土母質含有相當豐富的礦質養分,土體較深厚,適宜多種作物和牧草生長,並能獲得較高產量,是我國北方重要的農牧業土壤資源。草甸土耕地具有較大的生產潛力,但不少草甸土仍受旱澇鹽鹼危害,影響產量提高。灰棕漠土所處地區的氣候極為乾旱,土體淺薄,且含有多量砂礫,植被稀疏。故大部分未能開發,僅為放牧駱駝的輔助性草場。因其光熱條件好,在適宜的水熱條件下,可獲得較高的產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