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全書:國學新讀大講堂

荀子全書:國學新讀大講堂

《荀子》原有三百多篇作品,皆以單篇形式流傳,西漢劉向校書的時候,將其整理校訂,編輯成書,定為三十二篇,十二卷,取名《孫卿新書》。到了唐代中期,一個叫楊倞的人對此書重新進行了編排,編為二十卷,並加以注釋,更名為《荀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荀子》,就是楊倞所編定的。《荀子》一書,大部分為荀子親筆所著,少部分為他的弟子記錄整理,成為我們研究荀子思想的主要依據。《荀子》一書,內容豐富,所及哲學、政治、經濟、歷史等,無不思想精湛、蹊徑獨辟。荀子既師法有源,又不抱殘守缺,是中國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一個為諸子百家劃句號的人。我們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就不可不讀《荀子》。《荀子》綜合了戰國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諸家的思想成分,而對儒學做了創造性的發展。它是戰國末期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反映出這一時代的儒家學說的特點。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部匯集了先秦儒家思想之大成的著作
其認識論是唯物主義思想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真正影響中國歷史文化的思想學說
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荀況的理論結晶
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於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作者簡介

荀子本名況,又號荀卿,漢代人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荀子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與孔子、孟子一起,被認為是先秦儒學最重要的三個人物。孔子的中心思想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

媒體推薦

荀況的學識是非常淵博的,其思想也是博大精深的,尤其是哲學思想,高深的理論和嚴密的邏輯,把我國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方面的貢獻之大,荀子首屈一指。譚嗣同、梁啓超等清末維新派人士就認為,真正影響中國歷史文化的,正是荀子的學說。

圖書目錄

卷一
勸學
修身
卷二
不苟
榮辱
卷三
非相
非十二子
仲尼
卷四
儒效
卷五
王制
卷六
富國
卷七
王霸
卷八
君道
卷九
臣道
致士
卷十
議兵
卷十一
強國
天論
卷十二
正論
卷十三
禮論
卷十四
樂論
卷十五
解蔽
卷十六
正名
卷十七
性惡
君子
卷十八
成相

卷十九
大略
卷二十
宥坐
子道
法行
哀公
堯問

序言

序言
一、作者簡介
荀子,姓荀,名況,時人尊號為卿。戰國時趙國人,另一種說法是宋國人。
荀子的生卒年沒有明確記載。他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與孔子、孟子一起,被稱為是先秦儒學最重要的三個人物。其弟子甚眾,著名的有韓非、李斯、浮丘伯等。
荀子十幾歲前往齊國首都稷下。當時稷下學宮是戰國時代的文化學術中心,各派的著名學者都匯聚於此。在稷下,荀子大概與這些著名學者進行過學術交往,得以充分了解、研究各家各派的學說。齊泯王末年,稷下學宮開始衰落。荀子大約這個時候離開齊國到楚國。過了幾年,齊襄王繼位,重振稷下學宮,荀子等一批學者又返回稷下。就在此時,荀子逐漸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領袖地位,他的名聲也開始引起各國統治者的注意。
大約公元前264年前後,荀子應邀前往秦國。他向秦昭王大力倡導儒者對於國家的重要作用,但是昭王沒有採納荀子的建議,也沒有重用荀子。在這種情況下,荀子又返回了齊國。此時,齊襄王已死,齊國國內政治腐敗,國勢日頹。荀子對朝政進行批評,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遭到讒言誹謗。在這種情況下,荀子在齊國也難以立足,於是他便前往楚國尋求發展,春申君委任他為蘭陵令。荀子任蘭陵令後,春申君又聽信別人的讒言辭退了荀子。於是,荀子只好又離開了楚國前往趙國。荀子在趙國待了幾年以後,又被春申君請回了楚國,重新擔任蘭陵令。此後,荀子一直居住在楚國。後來,春申君被李園所殺,荀子受到牽連,被免去蘭陵令一職。荀子晚年定居在蘭陵,專心著書立說,死後葬在了蘭陵。
縱觀荀子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荀子身處戰國後期由分裂割據走向集中統一的歷史潮流中,豐富的社會閱歷,使得荀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思想和見解都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荀子還廣泛接觸各家學說,特別是對齊法家、楚道家思想的了解,極大地開闊了荀子的思想視野,為他建構自己的思想體系奠定了基礎。再加上荀子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思想學術研究上,因此也就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的學術思想體系。
二、《荀子》一書的主要思想內容
荀子的思想資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書中。《荀子》一書,共三十二篇。一般認為,三十二篇中,《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六篇是荀子的“弟子雜錄”,其餘二十六篇則是荀子自己寫作的。也有人認為《仲尼》、《致仕》兩篇也屬於“弟子雜錄”。《荀子》是先秦學術思想成果總結性的著作,裡面涉及荀子的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述等諸多方面,可以說每篇都有一定的價值。
荀子思想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他關於人性的思想學說。這一學說構成了他的整個思想體系的基礎。與孟子主張“人性善”不同,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有好欲、逐利的本性。在他看來,人類這種好欲、逐利的本性與儒家的辭讓、忠信、禮義等善的價值觀從根本上說是對立的,如果順從人的天性,社會就會陷於混亂。所以他認為人性非但不善,而且根本就是惡的。換句話說,人性本身是不能產生美和善的,美和善只能產生於後天的“偽”。
荀子所說的“偽”,指的是人類後天的教化和努力,其核心的內容就是禮。所謂禮,也就是荀子理想中的上下、尊卑、貴賤有序的社會制度。荀子認為,正因為人生而有欲,所以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人們就會去追逐,追逐而沒有止境,就會產生爭奪和混亂。這時候就需要用禮來規範人的行為,矯正人的天性,使人都能夠符合禮義的要求,進而達到社會的治理安定。
………
總之,《荀子》一書的內容非常豐富,幾乎涉及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並且荀子在很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很值得我們仔細閱讀。
三、《荀子》一書的影響和地位
《荀子》篇中絕大多數是說理散文。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辭和《賦》篇,對漢賦的產生有直接的影響。《荀子》說理清晰,論辯透闢,嚴謹周詳。不僅單篇行文獨立成篇,層層論述,首尾一貫,而且全書各章相互照應,邏輯周密。常用譬喻陳說事理,使深奧的理論淺顯易懂。還善用大量排比句法,或者使用韻語來描寫、抒情,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些,對於後代散文有廣泛深遠的影響。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