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人物
人物簡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男,(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原名朱說。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諡號“文正”。漢族,祖籍陝西彬州(今陝西省鹹陽市彬縣),生於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李元昊造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人物賞析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爍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蹟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不同版本
版本1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沒有依靠。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他發奮讀書,有時晚上困了,就用水沖頭洗臉。有時連飯也吃不上,就喝粥堅持苦讀。做官以後,常常情緒激動地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讒言而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鍊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僅自給自足罷了。他經常吟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版本2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饘(zhān)粥不充,日昃(zè)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里幾乎都是和衣而睡,有時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臉。他常常是白天苦讀,吃不飽稠粥,直到太陽偏西才吃一點東西。於是他精通了《六經》的要意,慷慨地樹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壯志。他常常對自己說說:“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注釋
1、孤: 幼年喪親
2、再適長山朱氏:改嫁到長山姓朱的人家。適,嫁。
3、知其世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4、之:到,往,去。
7、既:已經。
8、去:離開。
9、嘗:曾經。
10、給:供應
11、日昃(zè):太陽偏西。
12、或:有時,或者。
13、昏怠:昏沉睏倦。
14、輒:往往,每每。
15、沃:澆,這裡指“洗”。
16、啖:吃。
17、讒:說別人壞話。
19、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0、每(以天下為己任):常常
21、既(仕):考取功名後
22、或:有時(候)
23﹑依:依靠
24、以:這裡指,喝
作品出處
《宋名臣言行錄》
《宋名臣言行錄》的前集、後集,為李衡校勘、刪節《八朝名臣言行錄》後的版本,雖然體例變動不大,但正文、注文卻大幅度縮減,甚至誤校,亦有注文混入正文的情形。
今印行的前集,其原書名為《五朝名臣言行錄》,後集為《三朝名臣言行錄》,二書並稱為《八朝名臣言行錄》。若不包含附傳的人物,收入的北宋人物共97人,前集收入55人,後集收入42人。
爭議
後世對編撰宗旨的解讀不一:該書所收錄的人物為多數為當時的名臣,但有若干人物在後世較具爭議性,被認為不該收入進去,如王安石、趙普、呂惠卿等人行事風格接近小人,則受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質疑。然而,有些學者認為朱熹編此書著重的是嚴謹的史學態度,而“有補於世教”乃其次,況且這些人物對國家社稷並非毫無建樹,且對當時的政壇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亦符合名臣的條件,故被收入書中並沒有不合理。
相關習題
習題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並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 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 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 義: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 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答案
1. 啖粥而讀 音 :dàn 義:吃,食用
輒以水沃面 音:wò 義 :澆洗
食不給音 :J ǐ 義 :接濟
乃至被讒受貶 音 :chán 義:詆毀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B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 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有時夜晚昏昏欲睡時,就用水澆洗面孔。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老婆、孩子吃的穿的只是夠用罷了。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一層:寫其少有大志,發奮苦讀。
二層:做官關心國事,勇於但當。三層:寫其刻苦自勵,天下為先的崇高境界。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答:交代了范仲淹高風亮節的思想基礎,是畫龍點睛之筆。
相關人物
本文作者: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本文選其《朋黨論》、《五代史伶官傳序》、《醉翁亭記》、《秋聲賦》、《祭石曼卿文》、《賣油翁》六篇;選其詞《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訴衷情(清晨簾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館殘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時)》、《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蝶戀花(家庭院深深幾許)》六首;先其詩《戲答元珍》和《畫眉鳥》二首。
文中人物: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 。唐宰相履冰之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