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故事叢書:劉志丹的故事

《英雄故事叢書:劉志丹的故事》主人公劉志丹,原名景桂,字子丹。陝西保全(今志丹)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陝甘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曾在國民革命軍中做政治工作。1928年4月參與領導渭(南)華(縣)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書記。起義軍失敗後任中共陝北特委軍委書記,在陝北、陝甘邊從事兵運工作。“九·一八”事變後,與謝子長等組織西北反帝同盟軍,任副總指揮,後任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邊游擊隊代理總指揮,紅二十六軍2團參謀長,42師參謀長、師長等職,在陝甘邊開展游擊戰爭,發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據地。1934年任中共陝甘邊軍事委員會主席。1935年春任中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率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挫敗國民黨軍的“圍剿”,使陝北、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紅軍的落腳點。曾在1934年秋陝甘根據地“肅反”中被錯誤逮捕,由於毛澤東、周恩來等到達陝甘根據地後糾正了陝甘黨內的“左”傾錯誤而獲釋。1936年4月率部參加東征,4月14日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戰鬥中犧牲。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將保全縣改名為志丹縣,並在城北建有劉志丹陵園。

內容簡介

《英雄故事叢書:劉志丹的故事》里這些生動、形象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使我們仿佛看見光輝璀璨和感人淚下的英雄群體列隊正向我們大步走來;似乎聽到了英雄們高聲歌唱的《國際歌》;好像伸手就能夠觸摸到英雄們跳動的脈搏。

圖書目錄

引子
來生來生,劉家來了個好“後生”
學生運動領頭人
整頓“馬家軍”
農奴戟,英雄血
虎口脫險
從頭謀劃武裝鬥爭
智選“團總”
將計就計擴隊伍
郡縣之難
太白收槍建武裝
南梁根據地
靈活機動的游擊隊
面對曲折
風景這邊獨好
戰友情深
反“圍剿”
丹心昭日月
雲開霧散
溫情
英雄百戰死,軍民同悲傷

序言

胡錦濤總書記在一次中央領導集體學習時,特彆強調要銘記中國革命史。他說,要把學習中國革命史與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做到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革命意志不渙散、奮鬥精神不懈怠。
一部中國革命史的核心內容和本質要義,自然是愛國主義、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義。要銘記中國革命史,就必須堅持並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就要突出向革命英雄學習,學習他們為了革命理想和共產主義信念前仆後繼,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這套《英雄故事叢書》應時而生、應運而生、應勢而生。叢書首批精選了《雷鋒的故事》《張思德的故事》《劉志丹的故事》《劉胡蘭的故事》《黃繼光的故事》《馬本齋的故事》《趙一曼的故事》《江竹筠的故事》《楊靖宇的故事》《邱少雲的故事》《董存瑞的故事》《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方誌敏的故事》《王若飛的故事》《向警予的故事》等十幾位最具代表性的革命英雄人物的動人故事,奉獻給廣大讀者。當我們開卷閱讀這些生動、形象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珍貴圖書時,仿佛看見光輝璀璨和感人淚下的英雄群體列隊正向我們大步走來;似乎聽到了英雄們高聲歌唱的《國際歌》;好像伸手就能夠觸摸到英雄們跳動的脈搏。通過這套叢書,我們又會真真切切地感覺到,英雄是民族的脊樑。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了一代又一代層出不窮的民族脊樑,才會在中國革命史上書寫了一頁又一頁的光輝篇章,也才會有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然而,在物慾橫流面前,也有一部分人變成了金錢和物質的俘虜和奴隸。他們無視民族英雄的存在,把民族英雄、革命理想和光榮傳統拋在腦後。當有人提議要進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時候。竟然會有人不屑一顧。據一次若干所中國小校的千人社會調查結果反映出,知道劉胡蘭、黃繼光、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中小學生,竟然不足被調查人數的20%,能夠說出英雄人物感人事跡的更是屈指可數。難道這還不令人深深嘆息和無比痛心嗎?
無疑,《英雄故事叢書》的讀者是全體國民,但是其主體讀者是廣大青少年、解放軍戰士、青年工人、青年農民和大中小學生。100年前有識之士梁啓超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青少年永遠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以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為主旨的“八榮八恥”教育,首先在廣大青少年之中展開,不僅是現實的迫切需要,更有其遠大的戰略目標。
《英雄故事叢書》的作者,大都是40~50歲,他們以高度的責任心、豐富的社會經驗、充實的歷史知識、深邃的洞察能力、成熟的寫作技巧融入的這套叢書,翔實厚重、手法靈活、視角獨特、可讀性強。他們為廣大青少年讀者奉獻了一套內容豐富的精神食糧,一套不是教輔勝似教輔的好書。在此,我們代表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向這套叢書的作者表示由衷的謝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