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聖地
【議會大廈】 依泰晤士河而建的議會大廈是英國的政治中心。它不僅外表雄偉壯觀、內部裝飾華麗,而且其建築結構和內部設計也能充分地體現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立憲政體。據說英國國會開會時,國王應坐在上議院的國王寶座上,但首相和議員需從下議院進入自己的席位,普通公民也可在旁聽席觀看議會進程。
【西敏寺】 西敏寺是英國皇家教院,是歐洲最美麗的教堂之一。西敏寺建成後即成為英國國王加冕典禮的場所。它是一座壯麗的哥德式教堂,它無論在世界建築史上,還是在英國過去九個世紀的悠長年代中,都占了舉足輕重的位置。英國王室成員、政治家、宗教界名人以及著名詩人都有不少葬在此處。
【白金漢宮】 自19世紀以來,白金漢宮成為英國王室的活動場所。儘管整個王宮的多個房間多數是由王室工作人員居住的,這裡仍是王室的象徵。白金漢宮前的廣場上有精美的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
白金漢宮廣場是倫敦觀光客最為集中的地方,每天中午11:30有衛士換崗儀式(10月至5月為隔日)。儘管交換鑰匙現在已成為純粹的儀式,但士兵王家風範的動作和軍樂隊的表演總換來不停的閃光的快門聲。
【唐寧街10號】 唐寧街10號是英國首相官邸。門口除了有一名警察站崗外,看不出來這裡與其他街巷民居的差別,但它卻是世界出鏡率最高的門口。
【塔橋】 與倫敦塔採用一致的哥德式風格,已有一個世紀的歷史。橋內的電力設計可使橋面打開,使過往的大船順利過。現在倫敦橋成為泰晤士河上絢麗的一景,塔橋本身也成為欣賞泰晤士河風光的好去處。
【倫敦塔】 倫敦塔的歷史已近千年,它的作用卻不斷地在變化:城堡、王宮、寶庫、火藥庫、鑄幣廠、監獄、動物園直到現在倫敦觀光區。
倫敦塔中間的城堡稱為白塔,是最早的王室居所。據說塔壁有15英尺厚,堅不可摧。王室的傳統在這裡依然保持至今,身著傳統服裝的皇家衛兵每天舉行國王鑰匙交接儀式。一些最珍貴的王室用品也在此展出,可令遊客眼界大開。
【大英博物館】 以收藏古羅馬遺蹟、古希臘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而聞名於世的大英博物館是一座人類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世界是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顯赫一時的日不落帝國從世界各地斥奪來的寶物,現在匯集此處向世人展示。除了欣賞展品外,遊客還可以領略英國人在博物館設計方面的過人之處。
【特拉法加廣場】 特拉法加廣場在國家美術館的南側,廣場中央為紀念英國海軍納爾遜將軍的石柱,下方有四隻威坐的雄獅塑像,柱基為青銅浮雕,反映了1805年英國海軍戰勝法國海軍的場面。
特拉法廣場因為經常有大量鴿子駐足,所以又稱“鴿子廣場”。為了感謝二戰時倫敦接納流亡至此的挪威王室,盛產木材的挪威王國每年聖誕節會送一株高大美麗的聖誕樹放在鴿子廣場,使這裡成為倫敦慶祝聖誕的主要場所。
【倫敦蠟像館】 蠟像館展示江澤民主席在內的世界名人的蠟像,蠟像館的逼真程度甚至可讓遊客產生與名人相逢的幻覺,不可不去。2001年6月,又新增了著名影星成龍的蠟像。
【聖保羅大教堂】 聖保羅大教堂是倫敦的宗教中心,建築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1981年黛安娜同查爾斯王子的婚禮就是在 舉行的。
【格林威治天文台】 地處倫敦市東南郊,英國皇家天文台曾設於此。經過格林威治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和時區計算和零點。格林威治風景優美,在天文台可觀倫敦市的全景。
【倫敦城區】 倫敦城區是現代倫敦地發祥地,在這塊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近千家金融機構,是世界上最大的貨幣、保險和黃金市場,第二大的證券和外匯市場。這裡是歐洲的華爾街,投資銀行家的一方樂土。
【英格蘭銀行】 英格蘭銀行是倫敦城區最重要的機構和建築物之一。自1694年英國銀行法產生,英格蘭銀行開始運作,之後逐步轉換職能,1964年至今作為英國的中央銀行,是全世界最大、最繁忙的金融機構。遊客在英格蘭銀行的博物館中可以領略其發展過程,不枉“金融中心”一行。
【勞埃德大廈】 著名保險公司勞埃德公司採用了世界級建築大師里查德·羅傑斯(曾設計香港滙豐銀行、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的設計方案。這的獨特風格使勞埃德大廈成為倫敦城區甚至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每年來這裡參觀的人超過20萬。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博物館以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人公爵命名,專門收藏美術品和工藝品,包括珠寶、家具等等。它在倫敦諸多博物館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其藏品美輪美奐所致。特別推薦的是歐洲服飾發展史的展廳,即使在服裝業發達的法國和意大民沒有與之成為現代倫敦文化中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維多利亞河岸】 從白廳到西斯敏斯特橋,泰晤士河畔林蔭道是遊人盡可休閒的地方。視野中豐富的景象包括置於河畔的有3500年歷史的古埃及及方尖碑。
【倫敦眼】倫敦眼(TheLondonEye),或又稱為千禧之輪(MillenniumWheel)是世界上首座、也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觀景摩天輪,僅次於南昌之星與新加坡觀景輪。它於1999年年底開幕,總高度135米(443英尺),豎立於倫敦泰晤士河南畔的蘭貝斯區,面向坐擁國會大樓與大本鐘的西敏市。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英國文化的象徵與驕傲
在英國,時時處處都可以感受到英國文化界瀰漫著的濃郁的莎士比亞氛圍,莎士比亞已經像養料一樣融入了英國文化的血脈,不僅成為英國人的驕傲,也成為了英國文化的象徵。
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英國文壇的巨星,在世界文化史上地位崇高,影響巨大,是公認的歐洲三大詩人(莎士比亞、歌德和但丁)之一,他的戲劇生動地描繪了歐洲17世紀的社會生活、思想政治和民族風情,受到世界各國各時代人民的普遍喜愛,是全世界出版最多,流行最廣,演出也最多的戲劇。同時,莎士比亞也是被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得最多的戲劇家,這使得“莎學”成為了世界上一門廣有影響的“顯學”。
英國對莎士比亞的尊崇首先體現在從未間斷地上演莎氏的經典劇作。出生於破敗的商人之家,從幼年起即跟隨劇團在各地巡迴演出,只受過國小教育的莎士比亞,憑藉聰穎和勤奮,學會了編劇,並創作了37部悲劇、喜劇和歷史劇以及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詩,其中大多數仍是現在英國戲劇表演團體熱衷上演的劇目。
其次,英國對莎士比亞的尊崇還體現在積極挖掘、保護和修建與莎氏有關的文物和建築。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修建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莎士比亞創作劇目的首場演出大都在環球劇院裡舉行。1599年,莎士比亞環球劇院首次對外開放,1613年被大火焚毀,1614年莎士比亞劇場得以重建並使用至1644年,後來因為建新房而被拆毀。
現在修建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sh ak e sp eare G lo b a l Th ea tre),是美國電影演員薩姆·沃納梅克於1986年在得到許可後,在位於泰晤士河南岸,原莎士比亞劇場的附近按照原樣重建的,是一座專為欣賞、研究莎士比亞及其同時代優秀劇作家的作品而修建的劇場,重建工作持續了10年之久,於1997年6月完成並對外開放。劇院高13.7米,內外結構設計力求再現莎士比亞時代環形劇場的原貌,以幫助觀眾體驗和欣賞莎士比亞時代的戲劇表演藝術。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戲劇演出一般都安排在下午和晚上,劇場內部用人工照明,以取得同白天一樣的效果,劇場最多能容納1600人。1997年重新建成並投入使用以後,每年都在這裡舉行莎士比亞戲劇節,上演莎士比亞及其同時代劇作家的作品,觀眾的上座率達90%。
1996年12月,莎士比亞劇場尚未完全建成之際,就被歐洲旅遊記者協會授予歐洲旅遊促進金星獎,並被評為歐洲最佳旅遊景觀。1999年10月,江澤民主席在訪問倫敦時,在莎士比亞環球劇場觀看了專場演出,可見,莎士比亞在英國文化中的地位和政府對莎士比亞和與其有一切關係的文物的重視程度。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傳統的英國人非常重視餐桌上的禮儀 懂得這些得人被視為有教養的人 細節很多 在這裡就簡略的解釋一下 剩下的需要在實踐中體會與英國人交流中學習
刀叉的擺置
用餐中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暫時休息片刻,可將刀叉分放盤中,刀頭與叉尖相對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還是繼續吃。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須放下,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應當注意,不管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刀與叉除了將料理切開送入口中之外,還有另一項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擺置方式傳達出“用餐中”或是“結束用餐”之訊息。而服務生是根據這種信息判斷客人的用餐情形,以及是否收拾餐具準備接下來的服務,所以希望能夠記住正確的餐具擺置方式。特別要注意的是刀刃側必須面向自己。用餐結束後,可將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側向內與叉子併攏,平行放置於餐盤上。接下來的擺置方式又分為英國式與法國式,不論哪種方式都可以,但最常用的是法國式:儘量將柄放入餐盤內,這樣可以避免因碰觸而掉落,服務生也較容易收拾。出席結婚餐宴時,不論怎么將餐具擺成“用餐中”的位置,只要主要賓客用餐結束,就應立即把所有的料理收起。所以宴會時,切記皆以主要賓客為中心進行。在宴會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對擺在面前的刀叉,是從外側依次向內取用,因為刀叉擺放的順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順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結束了。中途需要談話或休息時,應該將刀叉呈八字形平架在盤子兩邊;反之,刀叉柄朝向自己並列放在盤子裡,則表示這一道菜已經用好了,服務員就會把盤子撤去。前菜或是甜點等,如果是可以直接用叉子叉起食用的料理,沒有必要刻意地一定使用刀子。在家庭內的餐會或是與朋友之間的輕鬆聚餐,像沙拉或是蛋包飯之類較軟的料理,也可以只使用叉子進餐。但是在正式的宴席上使用刀叉,能給人較為優雅利落的感覺。另外,在歐洲等地,常可看見有人右手拿叉子,左手則拿著麵包用餐。不管吃得怎么利落優雅,這樣用餐也只能在家庭或大眾化的店中,而在高級餐廳內是絕對行不通的。沒用過的刀子,就原樣放在桌上即可,服務生會自動將它收走。
刀叉的拿法
兩隻一組使用刀、叉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刀用來切割食物,叉用於送食物入口。應該注意的是,叉子和勺子可入口,但刀子不能放入口中,不管它上面是否有食物。叉子的拿法是將食指伸直按住叉子的背部。刀子除了與叉子同樣拿法外,還可以用拇指與食指緊緊夾住刀柄與刀刃的接合處。可依料理選擇較容易進餐的方法。用拇指抵住側邊,再將食指伸直,分別按住刀叉的背部,用力夾緊。這是吃肉類料理或較硬的料理時所使用的方式。以拇指與食指捏住刀柄與刀刃的接合處,其他的手指再輕輕地扣住刀柄,叉子的拿法則與上述相同。這是吃魚類料理或是較軟的料理時所使用的方式。如果以全部手指握住的話,會破壞整體平衡,利用拇指與食指握住才是拿刀叉的要訣。調味料用湯匙是法國料理中較獨特的餐具。雖然以前就已經存在,不過最近才逐漸普及。一段時期,法國料理中流行較濃稠的醬料,即使用刀也可以取得調味醬料,但是其後則流行較清淡的醬料,所以為了取得調味醬料,只好將調味料用湯匙再次改良。當以湯匙或調味料用湯匙代替刀時,須右手拿湯匙,左手拿叉。湯匙的握法則與握筆方法相同。用調味料用湯匙切食物時,握法與刀相同。不過在取調味醬料時,握法則須與湯匙的拿法相同。食物切好後,在盤子上將料理與醬料一起舀起食用。
可以全部切好後再以右手拿叉子吃嗎?如果是家裡或是氣氛較輕鬆的店內,這是沒有關係的,不過在高級餐廳內最好儘量避免。在高級餐廳內,將叉子換到右手就餐,也一樣是不合時宜的。不習慣用左手拿叉子,也許會感到很困難,不過一旦能夠靈活使用,就更能體會到用餐的樂趣。
刀叉的用法
刀叉有不同規格,按照用途不同,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區別。吃肉時,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號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開胃小菜時,要用中號刀,叉或勺一般隨刀的大小而變。
料理上桌後的基本動作,即是“右手拿刀切開,然後左手拿叉將料理叉起”。以叉子壓住料理的左端,固定,順著叉子的側邊以刀切下約一口大小的料理後,叉子即可直接叉起料理送入口中,簡單說即是“以叉子壓住後再以刀切開”。
兩側手肘過高會使刀叉角度過大,而呈直立狀態;相反地,如果手肘過低將使刀叉呈倒下狀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地將料理切開。將肩膀與手腕放鬆,兩臂不要張開,刀與餐盤的角度保持在15度左右。這裡歸納成7個要點:面向料理端正坐好;肩膀與手腕放鬆;兩臂貼著身體;手肘不要過高或過低;刀叉與餐盤呈傾斜角;以叉將料理緊緊按住;輕輕地移動刀子,壓住時可用力。這樣一來,不但能輕易地將食物切開,而且姿勢看起來也相當地優雅。刀的移動方式也有要領。首先用力於左手的叉子,再輕輕地移動刀子。注意,將刀子拉回時不可用力,而是在往前壓下時用力,這樣才能利落地將食物切開。兩側手肘過高時,將會使刀與叉的角度過大,而無法利落地將食物切開。刀與叉也不可以過分傾斜。叉子可依料理的特性,自由地變換拿法以方便用餐。當叉起食用時,叉子的背面必須向上,不過,如果是舀起食用時,叉子應面向上方使用。英美人的飲食習慣不一樣。吃肉菜時,英國人左手拿叉,叉尖朝下,把肉紮起來,送入口中,如果是燒爛的蔬菜,就用餐刀把菜撥到餐叉上,送入口中。美國人用同樣的方法切肉,然後右手放下餐刀,換用餐叉,叉尖朝上,插到肉的下面,不用餐刀,把肉鏟起來,送入口中,吃燒爛的蔬菜也是這樣鏟起來吃。
如有淋上調味醬的料理,也可以利用刀子刮取調味醬,再以湯匙或調味醬,用湯匙將料理與醬料一起送入口中。如以叉子叉住,再用湯匙淋上調味醬後食用,則是錯誤的動作,因為這樣一來,在料理送往口中時,醬料會滴滴答答落得到處都是,搞得一團糟。以叉子舀起料理時,以左手持用叉子,將食物置於叉子正面的叉腹上送入口中。在與朋友聚餐的輕鬆場合,如果不須用到刀子,可以用右手拿叉子進餐。當盤子內的細碎食物聚集時,可利用刀子擋著,再以叉子靠近舀起。利用湯匙代替刀子也是可以的。以叉子將料理聚集到湯匙上,再以湯匙將食物送入口中。
吃沙拉的時候,將大片的生菜葉用叉子切成小塊,如果不好切可以刀叉並用。一次只切一塊,不要一下子將整碗整盤的沙拉都切成小塊。如果沙拉是一大盤端上來則使用沙拉叉。如果和主菜放在一起則要使用主菜叉來吃。如果沙拉是主菜和甜品之間的單獨一道菜,通常要和乳酪和炸玉米片等一起食用。先取一兩片麵包放在你的沙拉盤上,再取兩三片玉米片。乳酪和沙拉要用叉子食用而玉米片則用手拿著吃。
吃蘆筍的時候,如果要吃的蘆筍菜中有湯汁,先切成小塊,再用刀叉食物。如果蘆筍很大而且需要蘸汁,先把頭切下,然後分開來食用,以防滴汁和掉渣。也可以用手拿著莖柄,蘸汁吃。對於小的蘆筍完全可以用手拿著蘸汁食用。
土豆片和土豆條是用手拿著吃的,除非土豆條里有汁,那樣的話要使用叉子。小土豆條也可拿著吃,但用叉會更好。如果土豆條太大,不好取用,就用叉子叉開,不要掛在叉上咬著吃。把番茄醬放在盤子邊上,用手拿或用叉子叉著小塊蘸汁吃。烤土豆在食用時往往已被切開,如果沒有則用刀從上部切入,用手或叉子將土豆掰開一點,加入奶油或優酪乳、奶油和小青蔥、鹽和胡椒粉,每次加一點。你可以帶皮食用。
已設定好的餐具不可隨意改變位置,不過如果你是左撇子,在吃的時候可將刀叉互相更換使用。只是在用餐完畢後,餐具必須依右撇子的人的用法放置,將刀叉的柄向右放置於餐盤上。這么做的原因,主是要為了不給服務人員造成困擾。
刀與叉的拿法
兩隻一組使用刀、叉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與筷子同樣的是以兩隻為一組,刀用來切割食物,叉用於送食物入口。應該注意的是,千萬別用刀取食物送入嘴裡。 叉子的拿法為將食指伸直按住叉子的背部。刀子除了與叉子同樣拿法外,還可以用拇指與食指緊緊夾住刀柄與刀刃的接合處。可依料理選擇較容易進餐的方法。用拇指抵住側邊,再將食指伸直,分別按住刀叉的背部,用力夾緊。這是吃肉類料理或較硬的料理時所 使用的方式。以拇指與食指捏住刀柄與刀刃的接合處,其他的手指再輕輕地扣住刀柄。叉子的拿法則與上述相同。這是吃魚類料理或是較軟的料理時所使用的方式。如果以全部手指握住的話,會破壞整體平衡,利用拇指與食指握住才是拿刀叉的要決。調味料是湯匙是法國料理中較獨特的餐具。雖然以前就已經存在,不過最近才逐漸被普及。一段時期,法國料理中流行較濃稠的醬料,即使用刀也可以取得調味醬料,但是其後則流行較清淡的醬料,所以為了取得調味醬料,只好現調味料用湯匙再次改良。當以湯匙或調味料用湯匙代替刀時,須右手拿湯匙,左手拿叉。湯匙的握法則與握筆方法相同。用調味料用湯匙切食物時,握法與刀相同。不過在取調味醬料時,握法則須與湯匙的拿法相同。食物切好後,在盤子上將料理與醬料一起舀起食用。 可以全部切好後再以右手拿叉子吃嗎?如果是家裡或是氣氛較輕鬆的店內,這是沒有關係的,不過在高級餐廳內最好儘量避免。例如,在高級料理店內,是絕不會像在自己家裡一樣,把飯碗拿到嘴邊,大口大口地吃飯。類似地在高級餐廳內,將叉子換到右手餐,也一樣是不合時宜的。不習慣用左手拿叉子,也許會感到很困難,不過一旦能夠靈活使用,就更能體會到用餐的樂趣。
古老的王族
英國王室是現存最古老的王族,它在1600年以前就非常強大。每代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嚴格奉行完全一樣的傳統,這使得英國王室的加冕典禮成為現存的、依然舉行的最古老的儀式。在加冕儀式上,國王或者女王頭戴的王冠和手持的權仗都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歷代王室想盡辦法收集鑽石和珠寶,英王室珠寶因其代表著最古老王室的尊貴和傳統,排在世界十大寶藏的第二位。
英國建築
首都倫敦(London)
英國首都倫敦(London)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它分為倫敦城、內倫敦、外倫敦。又稱:大倫敦市。倫敦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小,夏季涼爽,冬季溫暖,空氣濕潤,多雨霧,秋冬尤甚。 倫敦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威斯敏斯特宮是英國議會的活動場所,故又稱為議會大廳。白金漢宮是英國王宮,坐落在西倫敦的中心區域,是英國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白廳是英國政府機關所在地,白廳的核心是設在唐寧街10號的首相府,它是英國歷代首相的官邸。倫敦是世界文化名城,大英博物館建於18世紀,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集中了英國和世界各國許多的古代文物。
唐寧街10號(10DowningStreet)
位於英國首都倫敦威斯敏斯特,威斯敏斯特區白廳旁的唐寧街,一所喬治風格建築物。是英國首相官邸。其設計樸實的黑色木門,綴上白色的阿拉伯數字“10”,成為了人所共知的標記。
白金漢宮(BuckinghamPalace)
是英國的王宮,在威斯敏斯特城內,倫敦詹姆士公園(St. James’ Park)的西邊。若皇宮正上方飄揚著英國皇帝旗幟時,則表示女王在宮中。王宮有600多個廳室,收藏有許多繪畫和精美的紅木家具。
宮前廣場上豎有勝利女神金像和維多利亞女王坐像, 此外還有一座占地40英畝的御花園。白金漢宮每年的8、9月間的禁衛軍的換崗儀式都對外開放,一般民眾就可趁此時進入皇宮。每天上午11:30至12:00皇家衛隊都會舉行換崗儀式,在軍樂和口令聲中,作各種列隊表演,並舉行的舉槍互致敬禮,一派王室氣象,常常吸引路人和遊客圍觀。
格林尼治天文台(GreenwichObservatory)
建於1675年,在倫敦東南郊距市中心約20多千米,泰晤士河畔的皇家格林尼治花園中建立天文台。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國際經度會議,會議決定以通過當時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中星儀所在的經線,作為全球時間和經度計量的標準參考經線,稱為0°經線或本初子午線。現在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並不在0°經線上,地球上的0°經線通過的仍是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
大笨鐘BigBen(theGreatBellofWestminster)
大笨鐘,又叫大本鐘,位於泰晤士河畔,是倫敦標誌,是英國人的驕傲。大笨鐘是鍾中之王,每個鐘點的第一響準確到誤差不超出一秒鐘,在倫敦上空迴蕩的鐘聲是最悠揚的。大笨鐘有四個鐘面,每個鐘面直徑達6.8米,各由312塊乳白色玻璃鑲嵌而成。透過玻璃,2.75米長的時針和4.27米長的分針的輪廓隱約可見,這些銅製的空心指針每件重達200磅。大笨鐘曾經激發起英國人無比崇高的愛國熱情和一往無前的英勇氣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倫敦遭受了1224次空襲,而大笨鐘始終播送著它那安定人心的鐘聲。每年的休戰紀念日(11月的第一個星期天)上午1l:00當鐘聲鳴響時,整個城市交通停止,人們脫帽肅立,哀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英國軍人。
倫敦眼(TheLondonEye)
全稱:英國航空倫敦眼(The British Airways London Eye),別稱:千禧之輪 (Millennium Wheel London Eye)倫敦眼是世界上首座、也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觀景摩天輪。它總高度135米,共有32個乘坐艙,全部設有空調並不能打開窗。每個乘坐艙可載客約25名,迴轉速度約為每秒0.26米,即一圈需時30分鐘。聳立於泰晤士河南畔的貝蘭斯區,面向威斯敏斯特宮與大笨鐘。
久負盛譽的英國教育
英國的國小教育
英國的國小開設的主要科目是英語、數學和科學,一些學校還開設了歷史、地理、體育、藝術、宗教等多門學科。他們的外語一般是法語或西班牙語,幾乎每所學校的教材都不一樣。英國的孩子5-11歲為國小階段,參加7歲和11歲兩次統考。7歲是國小二年級全國考試,11歲是國小畢業考試。學校有三個學期,春、夏、秋各一個。用英語表示是:the spring term, the summer term, the autumn term。英國國小規模不大,校舍一般為平房,城中校舍有二至四層的樓房。學校一般200人,大的也就400人左右,學生來自各個不同國家。國小一年級不叫Grade 1,而是叫Year 1,以此類推。英國國小的每個班級十幾至三十人不等。每位老師包班上課,負責這個班的所有科目(除了游泳等一些特殊項目),一般要教10門左右的課程,每個班級老師上課時旁邊都有助教,teaching assistant。教師沒有辦公室,老師辦公就在教室里。英國的教師一般8:30以後上班,學生上午8:55才到校,中午學生一般在操場活動,遊戲。下午1:15上課, 3:15學生放學,老師一般要到4:30-5點左右才下班回家,他們要準備第二天的課程。英語,數學一般一節課1小時,音體美大約30-45分鐘左右,上體育課,英國的學生統一穿短袖短褲(校服),即使是冬天也是這樣,這樣更能使得學生熱愛運動,增強學生體質。學校每年至少要組織六次外出活動,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和真實地體驗。英國的父母從小就很少寵孩子,閱讀成為英國人的一種良好習慣,在公園裡、街道旁、咖啡館,隨處可見讀書、看報的英國人。
牛津大學(UniversityofOxford)
位於英國牛津市,是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迄今約有900年。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和布萊爾,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等都出自牛津大學。牛津大學的博德利圖書館是英國第二大圖書館(僅次於大不列顛圖書館)。牛津出版社舉世聞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出版社。牛津出了29名首相,進入牛津大學的中國人有:錢鍾書、薄瓜瓜等。
劍橋大學(UniversityofCambridge)
劍橋大學位於英格蘭的劍橋鎮,成立於1209年,是誕生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高等學府,一共出了61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齊名為英國的兩所最優秀的大學,被合稱為“Oxbridge”,都是世界十大名校之一。最負盛名的是劍橋的三一學院,這裡有一個最為響亮的名字——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