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新能源

企業簡介

英利新能源是中國領先的一體化光伏產品製造商。公司業務涉及電池組件的設計、製造和銷售,以及併網、離網光伏套用系統的設計、銷售和安裝。

設計圖設計圖

英利新能源的產品和服務涵蓋了從多晶矽鑄錠、矽片光伏電池片、光伏電池組件的生產到系統安裝的整個光伏行業產業鏈。我們為德國、西班牙、義大利、韓國、比利時、法國、中國和美國等世界多個市場的光伏系統集成安裝商和經銷商提供高品質的光伏組件產品。
過去的幾年裡,英利新能源在歐洲和中國承攬了多個大型項目。2002年,我們在中國承攬了光明工程的電站建設;2005年與安訊能公司合作的西班牙併網項目,英利作為合作商之一,提供了5兆瓦的組件;2006年底我們與安訊能簽署了42MW的組件契約,協助其在葡萄牙的莫拉地區承建全世界最大的光伏電站。
我們已於2007年6月8日成功登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我們新的擴展工程進展順利,截至2008年9月,公司在多晶矽鑄錠、矽片、光伏電池片和光伏電池組件等環節的產能均已達到400兆瓦,並預計2009年中期各環節產能達到600兆瓦。

十年發展歷程

一個土生土長的企業,僅僅依靠十年的時間,就創下了數項國內行業之最,並蜚聲國際,盛名遠播。
從3兆瓦到100兆瓦,再從100兆瓦到500兆瓦,英利新能源在短短几年內,奇蹟般地跳躍式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嶄新的高度。而英利的銷售收入從2004年1.24億元、2005年的5.3億元、2006年的20億元到2007年的42億元,而到2008年底,預計實現銷售收入將達到80多億元,幾年內增長近八十倍。
一個生態文明時代的來臨,成就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英利抓住了機遇,靠實力濟身國際光伏產業領軍者行列。英利新能源產業,伴著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燃亮了自己,也照耀著整個世界。
1998年,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誕生;
1999年,英利承建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3兆瓦多晶矽太陽能電池及套用系統項目;
2003年12月,多晶矽太陽能電池及套用系統項目通過國家驗收,全線投產,成為國內唯一具備矽片、電池、組件及套用系統完整產業鏈的企業,填補了我國不能規模化生產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的空白;
2004年底,英利投資4億元,二期擴建工程開工,引進20台多晶矽鑄錠爐及電池、組件等方面國際先進技術設備;
2006年3月,二期工程建成投產,形成年產矽片95兆瓦、電池片60兆瓦、電池組件100兆瓦的生產能力,產能提高十幾倍,創下國際光伏行業發展史上的奇蹟,英利因此成為國際光伏產業的重要製造商;
2006年4月,總投資33億元的英利三期工程開工,建設500兆瓦生產基地、國家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基地太陽電池級晶體矽片工程研究中心、光伏系統研發中心、專業人才培訓中心,預計2009年全部完工;
2007年6月8日,英利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英利三期第一階段100兆瓦當月投入生產;

2008年第一季度,180微米矽片切割在英利全面實現了,這是英利技術人員通過不斷摸索、實驗,自主完成的技術創新,這一創新標誌著英利在多晶矽生產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管理團隊

苗連生:總裁兼執行長
公司創始人,擁有超過7年太陽能光伏領域從業經驗及15年的企業管理經驗。現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委員會常務委員,並於2005年取得中國北京大學MBA碩士學位。
王向東:副總經理
198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專業,1999年獲得河北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2001年加入公司,主要負責生產運營。
趙志恆:副總經理
1983年畢業於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管理工程系,2004年加入公司,擁有超過20年的大型企業管理經驗,同時也是天威保變副總經理。
李宗煒:財務長
畢業於上海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及上海工商管理學院國際金融和保險系,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奧林商業學院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2006年加入公司之前,曾在普華永道擔任審計經理和高級審計經理達11年。2002年至2004年期間,在普華永道紐約分所工作,擔任審計經理。
熊景峰:技術副總經理
2000年加入英利。在英利任職期間,曾先後擔任公司生產、技術、質檢等部門主要負責人以及總工程師等重要職務。通過主持生產一線的運營管理、工藝改進以及技術創新等工作,他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實踐經驗。作為公司諸多創新項目的總規劃人,他在增強每個生產環節的有效連結,降低破損率,提高電池片轉換效率,最佳化生產線自動化程度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貢獻。曾獲得河北大學電子專業學士學位。
宋登元博士:首席技術官
畢業於河北大學微電子工程系,在河北半導體研究所獲得工學碩士學位,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獲得光伏工程博士學位。在2009年加入公司之前,曾在河北大學擔任教授,在國內外科技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50餘篇。1999年至2008年期間,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高級矽光伏和光子學研究中心工作,研究課題主要包括晶體矽電池、多晶矽薄膜電池和第三代太陽電池等領域。
李碩鎮博士(韓國):營運長
1980年畢業於釜山大學電氣機械系,先後於1982年和1992年取得延世大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具有20多年的企業管理經驗。2006年加入公司,在此之前任韓國現代重工新能源部部長。
王亦逾:首席戰略官
畢業於上海大學國際金融專業。2006年加入公司,在此之前曾擔任普華永道的高級審計經理和審計經理,具有10年的審計工作經驗。
StuartBrannigan:英利歐洲執行總監

StuartBrannigan先生現任英利歐洲執行總監。在加入英利之前,Brannigan先生任德國鳳凰太陽能集團全球採購總監。1990至2005年期間,他曾就職於BPSolar,並於04年至05年擔任該公司全球採購總監,負責採購矽料,矽片,太陽能電池片,太陽能組件以及其他與太陽能相關的原材料和設備。99年至03年間,Brannigan先生曾任BPSolar歐洲/非洲區域銷售部門副總經理。此外,在BPSolar工作期間,他曾入選歐洲光伏行業協會委員會,擔任該協會的新聞發言人。

發展壯大的源泉

英利新能源在當前國內外矽料市場吃緊的情況下,降低矽片切割厚度,成為國外同行業節約矽料使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能力的技術攻關重點。英利通過不斷創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技術突破。2004年,英利的矽片切割厚度為325微米,到2005年,這一數字被刷新為280微米,2006年又降低到220-200微米,2007年初,英利開始了180微米矽片的切割實驗,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並於今年一季度,在電池和組件生產環節實現了穩定生產。
對於高科技產業而言,擁有自主研發能力和自主智慧財產權意義重大。“我們明白,要想與技術先進、生產經驗豐富的歐美企業同台競技,我們必須走得更好更快更堅實!”在英利,每年技術研發資金投入都占到全年銷售額的12%左右,每年派出近百名員工到國外接受培訓,2003年派往歐美的第一批員工,如今已經成為公司的骨幹力量。英利還長年高薪聘用國際知名專家到企業交流指導,並擁有一支國際化的管理團隊:來自韓國的營運長,來自澳大利亞的首席技術官,來自國際一流會計師事務所的財務官、戰略官等。
“大膽試,成功了,重獎;不成功,算我的!”集團董事長苗連生不只一次這樣鼓勵技術人員。對於技術創新,企業捨得投入,大力支持。一次試驗失敗,半天就損失了70多萬,而180微米創新成功,創強大的科技實力、靈活的創新機制,讓英利在科技創新中保持旺盛的衝刺狀態。在短短三年內,英利就誕生了500多個自主創新項目,其中多晶矽鑄錠摻雜技術、多晶矽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提升技術、組件生產與檢測、光伏與建築一體化等太陽能電池生產及套用領域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依靠技術創新,“英利太陽能”逐漸成為國際光伏行業的知名品牌,英利新能源公司成為世界矚目的行業新星。
新技術人員則拿到了十幾萬元獎金。在英利,勇於創新的員工被推薦為“首席員工”。由此,英利的技術標兵和技術能手不斷湧現,層出不窮。

強大的科技實力、靈活的創新機制,讓英利在科技創新中保持旺盛的衝刺狀態。在短短三年內,英利就誕生了500多個自主創新項目,其中多晶矽鑄錠摻雜技術、多晶矽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提升技術、組件生產與檢測、光伏與建築一體化等太陽能電池生產及套用領域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依靠技術創新,“英利太陽能”逐漸成為國際光伏行業的知名品牌,英利新能源公司成為世界矚目的行業新星。

企業精神

在英利辦公樓的大門上,赫然寫著幾個大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毛主席當年寫給抗大的校訓,成為英利企業文化的內涵。

工作車間工作車間

英利黨委書記楊建忠對記者說:“英利將八字精神繼承下來,作為自己的企業文化,使之發揚光大。抗聯將士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扛起了抗日救亡的大旗;英利的員工們也是憑藉這種精神的鼓舞,扛起了新能源發展的大旗。”

住在英利廠區附近的居民們,每天早晨都會聽到員工集體晨跑的喊號聲。每天半個小時的體能鍛練,成為英利員工不可獲缺的功課,即使董事長苗連生和其他管理人員,也不例外。這是培養員工職業素質的一項內容,除此之外,每個員工還要每天學習10個英語單詞。英利向員工提出要求,當外國客戶到公司辦事時,車間技術人員和業務骨幹都能用英語和客戶直接交流。

英利還有一個獨特的景觀:只要董事長苗連生不出門,每天清晨上班時,他都會和值班經理一起站在公司大門口,迎接員工上班,並微笑著道上一聲:“早上好!”這已經成為英利雷打不動的規矩。“苗總只要不出差,每天早晨都會親自到門口迎接我們!”員工們說話的語氣中,流露著自豪和驕傲。

這是一個年輕的企業,又更象一個和睦的大家庭、一所海納百川的學校、一支鬥志昂揚的部隊。在這裡,人們的臉上總是漾著微笑,圍在一起時總在研討技術,一聲號令下會瞬間聚來無數雙手。在這裡沒有論資排輩,英利開放的胸襟擁抱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人物,人們在光伏事業的舞台上釋放著自己的能量,如魚得水般一展身手。人們心中有一個方程式:快樂+健康+勤奮=財富。

在企業精神的激勵下,英利人讓一個個神話變為現實。

近日,英利又傳來一個個激動人心的訊息:英利新能源入選2007德勤亞太地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企業;2008福布斯中國最具潛力企業;被國家評為“環境友好企業”;YGE上市公司被美國紐交所評為175年來增長速度最快、最活躍的股票之一。

一個在陽光下成長的企業,一群追逐太陽的人們。伴隨迅速崛起世界新能源產業,英利如同初升旭日,放射出萬道霞光,迎接人類發展史上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來臨。

創業歷程

2008年,這個令國人驕傲與激動的年份,對於保定英利新能源而言,同樣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
十年前的8月28日,作為新創企業的保定英利新能源滿懷激情地上路了,從國內太陽能產業空白起家,到一步步做大,經過十年的磨練,他們憑藉著“敢拼才會贏”的勇氣與堅韌,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地區到全國到世界的幾度蛻變,成就了今日的國際知名地位,鑄造了更多的光榮與夢想。
憶往昔,成立於1998年的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是我國較早進入太陽能光伏行業的企業之一,成立第二年便承擔了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多晶矽太陽能電池及套用系統生產項目,引進了我國首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多晶矽太陽能光伏產品示範生產線,2003年通過國家驗收到全面投產,填補了我國不能商業化生產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的空白。

年年底又投資4億元啟動了二期擴建工程,建成投產後,形成了鑄錠、矽片、電池、組件100兆瓦的產能。在國際光伏產業快速發展同時,英利抓住機遇,啟動了投資33億元、占地500畝的500兆瓦光伏產業園工程,2007年6月1日三期工程第一階段生產出第一塊矽錠,到今年年底,英利在多晶矽鑄錠、矽片、光伏電池片和光伏電池組件等環節的產能將達到600兆瓦。
去年6月8日,英利新能源的外方股東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YGE)成功登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為我省第一家在美國紐交所主版上市的企業。近幾年,英利充分把握市場機會,迅速樹立了行業領先的地位,實現產能規模和銷售業績跨越式增長,僅去年就實現銷售收入42億元、出口創匯5.6億美元。2007年英利進出口總值在我省企業中名列榜首,占我市進出口總值的28.7%。
目前英利在保定擁有六個廠區;在中國擁有多個分公司;在世界——英利歐洲、英利中國、英利西班牙、英利希臘、英利義大利……英利已經成為國際化生產、全球化行銷的企業;入選2007年德勤亞太地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三年的業務增長率為1260.18%;2008福布斯中國最具潛力企業;YGE被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評為175年以來增長速度最快和最活躍的股票之一,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天天都有技術革新,周周都有技術創新。”從英利人足以自豪的這句話中可以看出,英利特別重視自主創新工作,從涉足光伏行業之初,英利就把戰略決策鎖定在引進先進技術基礎上,進行自主研發、科技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續發展觀上,並堅持高起點引進和自主研發相結合,始終保持在行業內的領先優勢,僅在短短的3年時間裡,英利就誕生了500多個創新項目。

企業管理

在英利每個廠區明顯的位置都懸掛著大幅的展板,一幅幅在8S檢查出的生產、辦公中的不合格項暴露在我們面前,下面還配有文字說明;技術副總經理法國人納筆的兜里時時揣著數位照相機,看到哪有員工違規,哪些環節不合理,就拍下來,開會時拿著照片給大家講,有代表性的就要貼到車間黑板上。

在國際光伏行業內,物流管理是每個企業最為頭痛的事情,因為到目前為止行業內還沒有一個成熟規範的物流程式。在新增400兆瓦建設工地旁,英利董事長苗連生親自組織工程建設人員用木塊縮小成相應比例來模擬項目建成後的30000平方米大型地下物流配送、貨物裝載、交通運輸等狀況。而這只是英利實施精細化管理的一個縮影。目前英利下屬的多家企業已全面推廣精細化管理,從制度到工藝到流程到服務全面實施。精細化管理為英利的快速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是企業的靈魂。“第一堅持做正確的事;第二把正確的事堅持持續做好。”正是這種信念,支撐英利從黎明前的黑夜走到了現在的陽光燦爛;正是有這種信念支撐,英利才得以從當年3兆瓦的規模,成長為一個在國際新能源領域舉足輕重的企業。如今,這句話已經是英利人心底共同堅持的信念。

英利是一個開放的企業,時刻敞開胸懷接納各種文化。在謀求企業更大發展這一基本前提下,來自世界各地的管理、技術精英在這裡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如魚得水般一展身手。同時,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融合他人先進的文化,為我所用,把英利真正建成一個國際化的高科技企業集團。

就像苗連生身上體現出的軍人烙印一樣,在英利,也處處體現著軍人的痕跡。新員工必須接受半個月的嚴格軍訓,員工進出車間要排列有序,甚至連去食堂就餐也是分批排隊進入,儼然是準軍事化管理。但在英利的企業文化里,也並不是一味的緊張嚴肅。比如每天清晨,只要在家,苗連生都會和值班經理一塊在公司大門口迎接員工上班,向工人們送上一句“早晨好”。這已經是企業雷打不動的規定。“苗總只要不出差,每天早上一定親自到門口迎接我們。”員工們說這話時語氣里流露著對企業的認知與歸屬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