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漢字:舞(Wǔ)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舞字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按一定的節奏轉動身體表演各種姿勢:舞蹈。舞技。舞姿。舞會。舞劍。舞女。舞曲。舞台。
耍弄:舞弊。舞文弄墨。
筆順編號:31122221354152
五筆86:RGLH
五筆98:TGLH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正韻》罔古切,音武。《說文》舞樂也。《玉篇》足相背也。《周禮·春官·樂師》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乾舞,有人舞。《左傳·隱五年》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前漢·高帝紀》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劒舞。
又鍾體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銑閒謂之於,於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注》此四名者,鍾體也。
又變弄也。《前漢·張湯傳》舞文巧詆。《又》舞知以御人。
又官名。《周禮·地官》有舞師。
又地名。《戰國策》秦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則南國必危矣。《前漢·地理志》舞隂,縣名。
又姓。
詳細解釋
舞(wǔ) 形聲。從舛(Chuǎn),兩足相背,古舞字象人執牛尾而舞之形。
【名】
1.本義:舞蹈。(Dance)舞旋(旋轉的舞蹈;耍弄,舞弄);舞判(裝扮鍾馗、判官等形象的舞蹈);芭蕾舞;歌舞(唱歌和舞蹈的合稱);舞局(舞會);舞詠(舞蹈歌詠);舞頭(領舞者);舞天(古代東方部族祭天之舞);舞妓(以歌舞娛人的妓女);集體舞。
舞,身體 的四肢舞出特美的造型。
樂容曰舞——蔡邕《月令章句》
彩幡搖曳神鴉舞。——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2.鐘體的頂部〖topofaclock〗
鉦上謂之舞。——《考工記·鳧氏》
【動】
1.跳舞〖dance〗 舞馬(令馬按節拍舞蹈);舞鍾馗(扮作鍾馗舞蹈);舞躍(拜舞歡躍);舞雞(雞鳴起舞);舞裀(供舞蹈用的地毯);舞象(學象舞。會舞蹈的象);舞判(扮作判官或鍾馗舞蹈);舞抃(飛舞躍躍)。
請以劍舞。——《史記·項羽本紀》
項莊拔劍舞。
項伯亦拔劍起舞。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2.搖動〖brandish〗。如:手舞雙刀。
3.玩弄、戲弄〖makefunof〗。舞旋(玩弄;折騰);舞手(耍弄手段);舞文弄法(玩弄文字,曲解法律);舞文巧詆(玩弄文字,詆毀構陷);舞弄文墨(舞文弄墨。玩弄法律條文,曲解其意)。
舞智以御人。——《史記·張湯列傳》
4.[方言]∶作,搞〖do〗贛語方言標誌性辭彙
這事就舞起來了。——《儒林外史》
5.弄,撫弄〖stroke;fondle〗
眾鄰居一齊上前,替他抹胸口,插背心,舞了半日,漸漸喘息過來,眼睛明亮,不瘋了。——《儒林外史》
常見詞組
舞伴 wǔbàn 〖dancingpartner〗 1.舞蹈中的搭擋和夥伴。常指雙人舞或交際舞中的雙方。需要二者動作協調、配合默契。 2.舞會上陪同跳舞的人。
舞弊 wǔbì 〖engageinembezzlement;corruptpractices;malpractive〗做違法亂紀的事,使用欺騙的手段。 eg:舞弊風盛行於官場
舞場wǔchǎng〖dancehall;ballroom〗專供人跳交際舞的營業性場所。
舞池wǔchí〖dancepool;dancefloor〗舞廳中供跳交際舞用的地方,比休息的地方略低。
舞蹈 wǔdǎo 〖dance〗 一般有音樂伴奏的、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
跳舞 古代臣子朝拜帝王時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勢,是一種禮節。
舞動 wǔdòng〖brandish〗 其內涵包括各種姿態和節奏的揮舞、搖擺、頓蹴、跳躍、旋轉……,常泛指正在跳舞時的狀態。 指上肢的舞蹈動作或手持道具的動作。
舞會 wǔhuì〖ball;dancingparty;dance〗跳交誼舞等的集會。
舞技 wǔjì〖dancingskill〗舞蹈技藝。 eg:舞技高超。
舞劇 wǔjù 〖dancedrama;ballet〗主要用舞蹈來表現情節的戲劇。
舞迷 wǔmí 〖dancefan;habitualdancer〗指對跳舞或觀賞舞蹈沉醉入迷的人。
舞弄 wǔnòng 1.〖makefunof;dupe〗∶戲弄 .eg:被這小人舞弄。
2.〖brandish;wave〗∶揮舞耍弄。 eg:舞弄著手中的鋼筆。
3.〖do;manage〗[方言]∶弄;搞。 eg:留聲機壞了,他怎么也舞弄不響。
舞女 wǔnǚ 1.〖dancinggirl;taxidance;dance-hostess〗∶指以伴人跳交際舞為職業的女子。
2.〖ducinggirl〗∶表演舞蹈供人娛樂的女子。
舞譜wǔpǔ〖dancenotation〗對舞蹈作的書面記錄。
舞曲 wǔqǔ〖dancemusic;dance〗為舞蹈伴奏的樂曲,有鮮明的節奏。
舞台wǔtái〖stage;arena〗 供表演的的台子,比喻進行某種活動的場所。 eg:政治舞台 退出歷史舞台
舞台藝術 wǔtáiyìshù 〖stagecraft〗戲劇技巧;有效地掌握戲劇上的方法或技巧的藝術或實踐(如在編劇,表演或導演方面)。
舞廳 wǔtīng 1.〖dancehall〗∶備有跳舞設施的公共大廳。 2.〖ballroom〗∶舞場
舞藝 wǔyì 〖dancingskill〗指舞蹈者專業技術及藝術水準的高低優劣。eg:她的舞藝嫻熟、精湛、爐火純青。
舞雩Wǔyú 〖Wuattar〗台名。是魯國求雨的壇,在現在曲阜縣東。古代求雨祭天,設壇命女巫為舞,故稱舞雩。雩,古代求雨的一種祭祀。eg: 風乎舞雩。——《論語·先進》
舞姿 wǔzī 〖adancer’smovementsandpostures〗指舞蹈者舞動時的姿態。 eg:舞姿優美、大方。
舞蹈
字舞
唐代舞蹈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出現了字舞。“字舞者,以舞人亞身於地,布成字也。”一般是在祭祀大典或嘉賓盛宴等比較隆重的集會場合演出。據《舊唐書》記載,武則天曾親自排演了“舞之行列必成字”的“聖壽樂”。對此,唐代詩人王建有過形象的描述:“羅衫葉葉繡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遇舞頭分兩項,‘太平萬歲’字當中。”這種“作字如畫”的字舞,其實就是古代的團體操。
中和樂舞
唐 樂舞名。《新唐書·禮樂志十二》:“ 昭義軍 節度使 王虔休 以 德宗 誕辰未有大樂,乃作《繼天誕聖樂》,以宮為調,帝因作《中和樂舞》。”參見“ 中和樂 ”。
鄭舞
拼音;zhèng wǔ
注音;ㄓㄥˋ ㄨ
鄭舞(鄭舞)亦作“ 鄭儛 ”。 春秋 戰國 時 鄭國 的舞蹈。《楚辭·招魂》:“二八齊容,起 鄭 舞些。” 王逸 註:“ 鄭 舞, 鄭國 之舞也。或曰:鄭舞,鄭重屈折而舞也》:“於是 齊 童唱兮列 趙 女,坐南歌兮起 鄭 儛。”
柘枝舞
《柘枝舞》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著名「健舞」。來自西域的石國,石國又名柘枝,唐盧肇《湖南觀雙柘枝舞賦》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句。郅支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亞江布林一帶。
雲舞
雲舞屬群舞型,即由眾多男女組合而成的。雲舞主要場面是穿花跑四角或擺字亮相,猶如天女散花,舞姿造型獨特而優美,其基本舞式有三:“跑雲(又稱鋪雲)”、“跑五朵梅花”、“雲片擺字”。
雲舞採用了普遍流行的民樂伴奏,鄉土氣息濃厚。鑼鼓在雲舞全過程中的使用,使節目的演出場景更加隆重熱鬧,烘託了現場氣氛。演出時富有色彩濃郁的民間嗩吶,清脆高音笛聲及二胡,均由司鼓指揮,時快時慢,伴奏交替交換,渲染舞蹈歡樂氣氛。
圓舞曲
圓舞曲(Waltz), 有時音譯為“華爾茲”,是奧地利的一種民間舞曲,18世紀後半葉用於社交舞會,19世紀開始流行於西歐各國,它採用3/4拍,強調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暢,節奏明顯,伴奏中每小節僅用一個和弦,由於舞蹈時需由兩人成對旋轉,因而被稱為圓舞曲。
俞兒舞
古代雜舞名,即巴渝舞。其舞創自漢初。閬中人,其俗喜舞,漢高祖樂其猛銳,數觀其舞,後使樂人習之。閬中有渝水,人所居,故名巴渝舞。《宋書.樂志二》有《魏俞兒舞歌》四篇,魏初建時所用,王粲(xiao)造。參見"巴渝舞"。參閱《晉書.樂志上》。
渝舞
四川省 渝水 一帶的舞蹈。《文選·左思》:“奮之則 賨(cong) 旅,翫(wan)之則 渝 舞。” 李善 注引 應劭(shao) 《風俗通》:“ 閬(lang)中 有 渝水 , 賨 人左右居,銳氣喜舞。 高祖 樂其猛銳,數觀其舞,後令樂府習之。” 唐 劉禹錫 《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玉帳觀 渝 舞,虹旌(jing)獵 楚 田。”
六小舞
中國古代舞蹈。
帗舞、羽舞、皇舞、旄舞、乾舞、人舞被稱之為“六小舞”,是周朝時期用於教育貴族子弟的樂舞教材,有時也用於某些祭祀場合。
古時舞蹈,有文武之分,文官執羽毛,武官執盾斧。《帗舞》(執長柄飾五彩絲綢的舞具而舞)、《羽舞》(執鳥羽)、《皇舞》(執五彩鳥羽)、《旄舞》(執旄牛尾)、《乾舞》(又叫《兵舞》,執盾)。
雜舞
中國漢魏時期的俗舞。包括《公莫舞》、《巴渝舞》、《杯盤舞》、《白紵舞》、《鞞舞》、《鐸舞》、《拂舞》等。《樂府雜錄》說,這些舞“始皆出於方俗,後寢陳於殿庭”。魏晉以後,以鞞、鐸、巾、拂四舞用於宮廷宴餐;隋代以後去掉了所持器具在宮中與雜技同時演出。
搖滾舞
搖滾舞是美國現代交誼舞之一。
腰鼓舞
我國廣泛流行的民間舞蹈。解放前流行於陝北一帶,解放後腰鼓舞遍及全國城鎮農村,民眾稱“打腰鼓”。腰鼓舞屬集體舞蹈,用於歡慶、熱烈的場面,表達人們歡欣鼓舞的心情和勞動人民的英雄氣概。舞者男女都有,均穿彩服,腰間掛一隻橢圓形小鼓,雙手各持一根鼓槌,鼓槌上扎有紅綢,邊打邊舞,鼓點變化豐富,節奏強烈,舞步多變化,能走出各種複雜美妙的圖案。腰鼓隊少則四至八人,多至十人甚至上百人。表演時情緒熱烈,動作健壯,佇列整齊,氣勢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