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循環的發生是有條件的,即便自然循環已經發生了,這些條件中的任意一個喪失掉的話,自然循環也會停止。這些條件是:
(1)存在溫差(有熱源與熱阱);
(2)熱源處在比熱阱要低的位置;
(3)熱源與熱阱之間的流體是連續的。
首先要存在溫差,才可能會有兩部分流體,其中一部分的溫度是高的,另一部分的溫度是低的。溫差是必要的,因為有了溫差才能引起密度差,而密度差是驅動力。
溫差要能夠持續維持,否則自然循環將會停止。因此熱源需要不斷地向流體添加熱量,而熱阱需要不斷地從流體排出熱量。否則,冷熱流體的溫度會很快趨於一致,循環也就停止了。
其次,熱源要位於較低的位置,而熱阱位於較高的位置,這樣才能讓熱流體可以浮升,而冷流體可以沉降。
當然,熱區和冷區之間還必須被流體填滿,這樣流體才能夠流動起來。
套用
游泳池式反應堆就是一個很好地利用自然循環冷卻燃料棒的堆型。核電廠的乏燃料池也是利用自然循環冷卻乏燃料的衰變餘熱的,此時熱源是燃料棒,熱阱是周圍的水池。
燃料棒底部的水吸收了來自燃料棒釋放的熱量後,溫度升高,密度降低。重力驅動下把周圍的冷水推進燃料棒區域,而把熱流體擠出去,形成自然循環。而熱流體在流到燃料棒頂部後,和周圍的冷水混合,降低了溫度。這樣水池的溫度就會不斷上升,為了能夠把自然循環維持下去,必須用其他的換熱器對水池裡的水進行降溫(熱阱)。
一般來說,冷源和熱源之間的溫差越大,熱驅動頭就會越大,因此自然循環的流量也會越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熱流體沸騰,因為沸騰會引起相變使得循環有可能被中斷。兩相流的自然循環也是可能發生的,但是由於氣液之間存在分離的可能性,因此比較難以維持。
在核電廠中,有些參數可以用來作為是否存在自然循環的判別依據。例如對於壓水堆核電廠,以下參數可用於判斷自然循環是否存在:
(1)冷卻劑系統冷熱腿的溫差,應該是滿功率溫差的25%~80%,溫差應該基本穩定或略有下降。這意味著堆芯的衰變熱正在被不斷地移出,堆芯的溫度得到維持或降低。
(2)冷熱腿的溫差需要被維持或者略有下降。
(3)蒸汽發生器二次側的壓力應該跟隨一迴路的溫度,這意味著蒸汽發生器可以從一迴路移出熱量。
為了確保一迴路有足夠的自然循環,需要把穩壓器的水位維持在50%以上,並保持一迴路有足夠的欠熱度(例如某核電廠要求欠熱度大於8℃),蒸發器的水位保持在比正常水位高的狀態,這樣能夠有足夠的熱阱,確保一迴路的熱量能夠被移出,避免一迴路發生沸騰。因為一旦發生沸騰,很容易讓自然循環發生中斷(美國三哩島事故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