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臨江仙
塞上得家報雲秋海棠開矣,賦此
六曲闌乾三夜雨 ,倩誰護取嬌慵 。可憐寂寞粉牆東 ,已分裙釵綠 ,猶裹淚綃紅 。
曾記鬢邊斜落下,半床涼月惺忪 。舊歡如在夢魂中 ,自然腸欲斷,何必更秋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臨江仙:詞牌名,唐教坊曲,為雙調小令。全詞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②塞上:塞邊,邊界上。家報:家中信息。秋海棠:又稱“八月春”、“斷腸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屬秋海棠科。此花葉大棵矮,背有明顯的紅絲,花小,聚生、粉色。
③六曲闌乾:指代亭園。
④嬌慵(yōng):柔弱倦怠的樣子,這裡指秋海棠花。此系以人擬花,為作者想像之語。
⑤粉牆:用白灰粉刷過的牆。
⑥裙衩(chà):裙子和頭釵都是婦女的衣飾,這裡以女子綠色裙衩比喻秋海棠綠色的枝葉。
⑦綃(xiāo)紅:生絲織成的薄紗、薄絹。
⑧惺忪(xīng sōng):形容剛剛睡醒,神志、眼睛尚模糊不清的樣子。
⑨舊歡:指往日的歡樂情懷。
白話譯文
家裡已經下了三夜的雨,誰來保護這亭園裡嬌弱的秋海棠?可惜粉牆的東邊寂靜無人,秋海棠花綠萼已分,紅花上帶著雨滴,好像哭泣的美人一樣。
還記得海棠花曾在她的鬢邊落下,那時她睡眼惺忪,靜靜感受著這半床月亮的清涼一往日的歡樂時光仿佛在夢中,還沒等秋風吹起,我就已經痛斷肝腸。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納蘭出訪塞外途中收到家書,得知家中秋海棠花已開,離愁別緒頓時湧上心頭。作者由此花而賦此詞,表達了鄉關客愁、相思難耐、柔腸寸斷的心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前“塞上得家報雲秋海棠開矣賦此”寥寥十三個字,如雲出岫,把納蘭心中的孤寂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離人在異鄉收到了家書,也許一低頭便柔腸寸斷了。
上片化虛為實,從想像中落筆,寫家中“粉牆東”那“嬌墉”、“寂寞”的秋海棠經“三夜雨”後,嬌艷地開放。秋海棠香艷而多情,想來納蘭每每看見時必會想起心上人。“已分裙衩綠,猶裹淚綃紅”,花朵嬌紅,枝葉青綠,像極了紅衫綠裙的美人佇立在粉牆下。許多男人形容女子容貌時都愛說“花似人艷,人比花嬌”,似乎很矯情。可真正地愛上,某位女子真正地烙於體的心上時,就會懂得那一低頭的風情,似花枝輕搖,又似花露滾落。而納蘭的妻子優雅清麗,一如隨風扭動腰肢的秋海棠般嬌而不艷。
下片轉入追懷往昔,描繪了往日的美好時光和此時“腸欲斷”的悽苦之情。一句“曾記鬢邊斜落下,半床涼月惺忪”,表現出愛妻在納蘭心中就如夢幻中的仙子。詞中寫道:明明夜已深,她卻不知為何突然醒了,半抬的睡眼惺忪著,白日裡摘下的秋海棠仍在鬢邊垂著,清冷的月光傾瀉半床,好像才從仙境而來的仙子,嬌媚慵懶。“舊歡如在夢魂中”,眼前的這一切是真還是假,是實還是虛,恐怕納蘭自己也無法分辨,愛妻的模樣早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上。舊愛已逝,新歡如何,或許這位續娶的夫人深深地愛著納蘭,看到明媚的花兒開了,趕緊摘一朵垂於鬢下,歡喜地為夫君寫去家書,小女兒的情態躍然紙上。海棠還是那枝海裳,可她怎知自己那鬢垂海棠花的模樣像極了夫君昔年的舊人。塞外西風呼嘯,連著天際的枯黃令離人更加愁苦。詞的最後寫道:身在塞外,心裡卻時刻惦念著家中。逝去的時光只能在夢中再相見,而如今早已肝腸寸斷,秋風又何必再來滋擾。
通篇以花喻人,以人喻花,拿捏得當,既是極力描寫烘托寂寥苦澀之意,也不顯得矯揉造作,十分自然。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徐燕婷、朱惠國《納蘭詞評註》:“此詞因花及人,既可視為詠物,又可看作感事,而實質上是在寫情。”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