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醫內科學(下)

中醫內科學的學習方法一 中醫內科護理學一 中醫內科學臨床研究的思路二

作品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節 中醫內科學的定義、地位與病證分類特點
一 中醫內科學的定義、地位與學科特點
二 中醫內科病證的命名 分類及特點
(一)中醫內科病證的命名
(二)中醫內科病證的分類
(三)中醫內科病證的特點
第二節 中醫內科學發展簡史
一 中醫內科學的起源與萌芽
二 中醫內科學理論的奠定與臨床內科學的形成
三 中醫內科學學術發展概要
(一)病因學與證候學的充實和發展
(二)學術爭鳴與理論創新
(三)內科理論體系的日臻完備和溫病學說的形成與發展
(四)近代中醫內科學的發展
第三節 中醫內科學的學習方法
一 嚴謹的治學態度
(一)樹立崇高理想
(二)勤學苦練
(三)謙虛謹慎
(四)熟讀精思
(五)博學廣聞
二 注重臨床實踐
第二章 病因學、發病學與病機學
第一節 病因學
一 病因學的基本概念
二 外感性致病因素
(一)六淫
(二)疫癘
(三)蟲毒
三 內傷性致病因素
(一)請志過極
(二)飲食失宜
(三)房室及勞逸過度
四 繼發性性病因
(一)痰飲
(二)瘀血
(三)內生“五氣”
第二節 發病學
一 發病學的基本概念
二 發病的基本條件
三 發病的基本機理
(一)體質與發病的關係
(二)邪氣與發病的關係
(三)精神情志與發病的關係
(四)時間季節因素與發病的關係
第三節 病機學
一 病機學的基本概念
二 內科病證的基本病機
(一)邪正鬥爭
(二)陰陽失調
(三)氣血津液失常
(四)臟腑經絡的功能失常
三 疾病傳變的機理
(一)病證相傳
(二)病證轉化的機理
四 疾病轉歸的機理
(一)痊癒
(二)死亡
(三)遷延
(四)後遺或機體殘廢
第三章 辯證學
第一節 辨證學的基本概念和任務
一 辨證學的基本概念
二 辨證學的任務
三 病 證、症三者的區別與聯繫以及辨證在中醫學中的地位
第二節 中醫內科常用的辨證方法
一 八綱辨證
(一)表里辨證
(二)寒熱辨證
(三)虛實辨證
(四)陰陽辨證
二 六經辨證
(一)太陽病
(二)陽明病
(三)少陽病
(四)太陰病
(五)少陰病
(六)厥陰病
三 衛氣營血辯證
(一)衛分證
(二)氣分證
(三)營分證
(四)血分證
四 三焦辨證
(一)上焦證候
(二)中焦證候
(三)下焦證候
五 臟腑辨證
(一)心與小腸證候
(二)肝與膽證候
(三)脾與胃證候
(四)肺與大腸證候
(五)腎與膀胱證候
(六)臟腑同病證候
六 氣血津液辨證
(一)氣病辨證
(二)血病辨證
(三)津液病辨證
七 風火燥濕寒辯證
(一)外風證與內風證
(二)外火證與內火證
(三)外濕證與內濕證
(四)外燥證與內燥證
(五)外寒證與內寒證
第四章 治療學與護理學
第一節 中醫內科治療學
一 中醫內科治療的基本原則
(一)治病宜早
(二)治病求本
(三)以平為期
(四)緩急輕重
(五)因勢利導
(六)異法方宜
(七)重視調護
二 中醫內科常用的治療大法
(一)發汗法
(二)涌吐法
(三)攻下法
(四)清熱法
(五)溫里法
(六)消導法
(七)補益法
(八)和解法
(九)理氣法
(十)理血法
(十一)?痰飲水濕法
(十二)解痙法
(十三)安神開竅法
(十四)固澀法
第二節 中醫內科護理學
一 日常護理
(一)病室靜謐清爽
(二)起居順應天時
(三)勞逸適合病情
二 心理護理
(一)解除思想顧慮
(二)避免情志刺激
(三)培養樂觀情緒
(四)運用以情勝情
三 飲食護理
(一)食應衛生
(二)食應有節
(三)謹和五味
(四)飲食宜忌
四 用藥護理
(一)煎藥法
(二)用藥法
第五章 臨證思路與病曆書寫
第一節 臨證思路
一 正確的臨證思路對於內科臨床的重要意義
二 臨證思路的基本指導原則
(一)整體現原則
(二)動態觀原則
(三)治病求本
三 臨證思路的步驟和方法
(一)蒐集臨床資料
(二)辨病識病
(三)提出治療方案和護理方案
(四)驗證和隨訪
第二節 病曆書寫
一 書寫病歷的重要意義
二 書寫病歷的基本要求
三 中醫內科病曆書寫規範
附:中醫內科入院病歷示範
第六章 中醫內科學的研究思路 方法及現代研究進展
第一節 中醫內科學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中醫內科學臨床研究的思路
二 中醫內科學臨床研究的步驟及方法
(一)科研課題的確立與申報
(二)科研實驗的設計及實施
(三)論證與結論
第二節 中醫內科學現代研究進展
一 理論研究
二 臨床研究
三 實驗研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