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廟

參④之於醜,得三。 又參之於寅,得九。 又參之於卯,得二十七。

原文

《漢志》言數曰:“太極①元氣,函三為一②。極,中③也;元,始也。行於十二辰,始動於子。參④之於醜,得三。又參之於寅,得九。又參之於卯,得二十七。歷十二辰,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陰陽合德,氣鍾於子,化生萬物者也。”殊不知此乃求律呂長短體算立成法耳,別有何義?為史者但見其數浩博,莫測所用,乃曰“此陰陽合德,化生萬物者也”。嘗有人於土中得一朽弊搗帛杵,不識,持歸以示鄰里。大小聚觀,莫不怪愕,不知何物。後有一書生過,見之曰:“此靈物也。吾聞防風氏身長三丈,骨節專車。此防風氏脛骨⑤也。”鄉人皆喜,築廟祭之,謂之“脛廟”。班固此論,亦近乎“脛廟”也。

注釋

①太極:古代哲學術語,指派生萬物的本原。
②函三為一:包含天、地、人,三者混合為一。
③中:充滿,引申為包羅萬象。
④參:通“叄”。
⑤脛(jìn�)骨:小腿骨。

譯文

《漢書・律曆志》談歷數時說:“太極元氣,包含天、地、人三者而且把它們合而為一。極,是中;元,是始。在十二辰(指子、醜、寅、卯等十二個地支)中運行,始動於子時(子就是一)。於丑時乘以三得到三。又在寅時乘三得到九。又在卯時乘三得到二十七。這樣經過十二辰,得到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這是因為陰陽合德,氣聚集於子,從而化生了世間萬物。”殊不知這只是推算律呂管長短的計算方法而已,哪還有別的什麼深義?寫史書的人只見這些數字很繁雜,不明白其中的用意,於是說“這是陰陽合德,化生萬物啊”。曾經有人在土地中找到一枚朽爛了的搗帛杵,他不認識,拿著回家展示給鄰居們看。鄰里的大人小孩都圍著來觀看,都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沒人不驚怪。後來有個書生經過,看見這個搗帛杵後說:“這是靈物。我聽說防風氏(傳說中的山神)身高三丈,他的一節骨頭可以裝滿一輛車。這是防風氏的脛骨。”鄉里人都很歡喜,修築廟宇來祭祀它,並稱這廟為“脛廟”。班固的這些議論,也和“脛廟”相近。

出處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公元1063年(仁宗嘉�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