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正朝著品種開發的多元化、種植的規模化,帶動周邊越來越多的農民搞生產、建基地奔小康,向產品的深加工方向發展。現已擁有固定資產15萬元,純收入已超過4萬元。先進事跡
一、勇於探索食用菌栽培技術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農村方針政策的鼓舞下、在八公山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山王鎮領導大力支持下、林場村幹部的具體關心幫助下、胡德景同志,從1991年開始走南闖北跑市場結合本地的情況,尋找致富的路子。在福建、浙江等地看到了那裡的農民靠種蘑菇致了富,便有了在家種食用菌的想法,於是開始率先在家試種平菇,他從1991年開始試種雙孢菇200平方米,可出菇1000多公斤,上市後很受市民們的歡迎,售價在每公斤5元左右,毛收入5000多元,淨利潤3500元左右,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嘗到了甜頭。第二年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種植面積1500平方米,其中包括八個大棚並租用了六間房屋,由於他善於學習,買書藉到外地參觀考查向有關專家請教,結果試種成功,並獲得了可觀的效益。
由於山王鎮地理環境優越,位於南塘風景區,空氣新鮮水域沒有污染,氣溫適宜自然資源豐富,有利於食用菌的開發與發展。食用菌本是一種綠色食品,營養豐富高蛋白質、低脂肪含有多種維生素及無機鹽常吃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進健康,有些食用菌可降低血糖,治療痔瘡,抗癌變、抗腫瘤、洗滌腸胃、肺內灰塵等多種藥用價值,確實是一種美味佳肴。所以很受廣大市民的喜愛,市場銷售潛力很大。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種植面積達到2600平方米。近年來又開發了珍稀品種,由其是雙孢菇適於當地農民種植,而且國內國際市場供不應求,市場售價逐年上漲。胡德景同志自己富了不忘關心支持他的周邊民眾,並於1996年秋天對本村李窪西組李方明、孫志才、孫志富、李士兵等戶進行引導,叫他們試種,手把手的教他們怎樣種植,無嘗的提供給他們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和材料配製等技術服務,到現在他們已完全掌握了所有的技術,並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超過全年村人均收入的40%,使他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過上了幸福生活,附近的農民看到了種菇戶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於是極積行動起來,有的由種糧食和蔬菜轉向種菇,現已形成了雙孢菇種植基地,並輻射到我鎮周邊的一些地方如:畢崗礦下崗工人陳龍、馬學習、宋小剛、宋長宣、符廣友等二十餘戶,在2001年至2004年期間被潘集區政府聘請為食用菌栽培技術指導,現已培訓200多戶並試種成功,他們也嘗到甜頭。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也拓寬了就業渠道使農民走向致富路。
二、自己富了,心繫民眾
近年來在山王鎮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落實了黨的“三農”政策。農民種菇嘗到了甜頭,種菇的積極性空前提高,產品在本地逐年增加。胡德景同志為了不讓農民種菇的積極性受到影響,於是,自己拿出6萬多元資金建立了一個簡單的雙孢菇粗加工廠。解決了菇農的後顧之憂。
四、效益的解剖
雙孢菇主要材料是稻、麥草,輔助材料是家禽糞便,農村資源豐富,而且成本價格低,生產出來的蘑菇產量高,價格好,利潤高是農民致富一大亮點,為什麼呢?是這樣的,原來農民種的是常規(小麥、水稻)莊稼,按小麥、水稻的單產計算,小麥畝產600斤—800斤、水稻1000斤,按當時市場價均0.7元/斤,全年畝單產經濟效益只是800—900元,淨利在400元—500元左右,而種植雙孢菇,每平方米出10斤—15斤菇,收購價格3.6元/公斤,那么種植雙孢菇畝產3000公斤以上,產值在10000元左右,淨利收入在6000元左右,是常規種植的10倍。因此,今年對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增加是比較可觀的,所以種植面積逐年增大,今後的銷售引起胡德景的重視。
五、銷售環節
隨著面積逐年增加,銷售是關鍵,也是菇農所憂慮的,要想解決好此事,有兩種方法:1、是走出 2、是引進來。他採取了第二種方法,引進來把市場搬到家門口,方便了農民,也解決了菇農的後顧之憂。
在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現已於福建省的蘑菇收購商林老闆恰談,林老闆走訪了種菇戶後,他很滿意,說菇的質量很好並和他簽定了常年收購契約,每公斤3.6元,由於長途運輸很不方便,林老闆在本市建立了雙孢菇加工廠也給當地解決了下崗人員再就業的問題,目前合作很好,準備在2005年再帶動一部分農民種植雙孢菇,能使農民提前致富,這與他的勤勞和努力是分不開的,幫助菇農解決產品銷售得到了區、鎮、村領導和種植戶的好評。他說,這是我應該做的。他還說:我能有今天的好成績,感謝上級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持,也是黨的好政策的指引,我定不辜負各級領導的支持與厚愛,盡我所能,為我當地的經濟繁榮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