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無線電工程系,分配到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工作,1979年他到海軍潛艇學院工作。國家中長期規劃某國防重點專項軍方副組長,被破格晉升為三級教授,成為“文職將軍”。
領銜研製我國第一套潛艇作戰模擬系統、第一套潛艇作戰軟體系統,創建我軍第一個潛艇戰術水聲學科、第一個作戰環境學科,獲海軍潛艇學院特殊貢獻獎。
用數學方法首次完成了對我潛艇作戰能力的定量化計算,由此開創了我潛艇作戰模擬的先河。
他創建的潛艇戰術水聲學科,填補了我軍水聲環境研究多項空白,目前已成為我國水聲界公認的三大重點研究領域,以及海軍最具特色的學科之一;
他主持完成的某系統工程建設,為海軍水下作戰提供了有力的戰場保障和決策支持,有效推動了海戰場環境建設跨越式發展;
他將環境同作戰相結合進行研究,並以此創建了一門新學科———作戰環境學,目前已發展成為軍隊“2110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領域;
20多年間,胡均川帶領團隊潛心於水下作戰核心需求和難題研究,相繼開創了戰術水聲學、作戰環境學等4大新學科領域,開拓水下目標識別、海洋衛星遙感等近10個新研究方向,完成了100多項科研課題,其中60餘項榮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取得了一批具有原創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事跡
寫在藍色國土上的答卷-記海軍潛艇學院教授胡均川
胡均川,196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無線電工程系,分配到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工作,十年動亂後,滿目瘡痍的祖國百廢待興,1979年他回響祖國加強軍隊院校建設的號召,毅然離開科研工作條件優越的中科院,投筆從戎,來到海軍潛艇學院,成為電工教研室的一名教官。
長期以來,潛艇作戰研究僅限於定性化描述,隨著海洋戰場環境的日益複雜,早在60年代,國外就將數位化、計算機等先進技術融入了作戰領域:70年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出:"作戰模擬是現代戰爭的實驗室",並極力倡導在軍中開展作戰領域的定量化試點研究。
1983年,一篇《蒙特卡洛法在潛艇戰術上的套用》的論文將潛艇作戰過程實施了定量化描述!"內行看門道",雖然在論文中作者胡均川僅研究了一個戰術行動的定量分析,但這卻意味著,我國實現了首次潛艇作戰過程的定量化描述,是一次革命性的飛越。
胡均川的理論引起了海軍首長的熱切關注,海軍決定將某地方工業部門正在進行的重點課題-"某型潛艇作戰能力研究"同時交給潛院,海軍機關送來了部分科研經費還有海軍首長溫婉的叮嚀:"搞出來,算成果,搞不出來,算交學費!"
話雖輕,卻字字千鈞。胡均川帶領他的課題組投入了一場真正的鏖戰中。
條件簡陋,沒有相應的計算機,課題組的7位同志硬是將15平米實驗室的四面牆壁上貼滿了一條條的程式,並反反覆覆地進行了上百次、上萬次的"人工調試"。1984年9月,課題組奔赴北京,在借來的一台計算機上他們用20天時間晝夜調試成功!此項目獲得全軍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此基礎上,海軍首長決定將該成果進一步推廣。
成功了,胡均川和戰友們在北京迎來了祖國35周年慶典,心中的喜悅和夜空禮花競相綻放。
胡均川的理論梅開二度,又結出了沉甸甸的果實。"潛艇戰術訓練教練儀"這一項目獲得了全軍科技進步成果一等獎。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科技春天來臨之際的80年代初,潛艇教學、訓練模擬器材的研製如雨後春筍般地迅猛崛起,學院先後投資數百萬元,把現代仿真、模擬技術套用於潛艇作戰研究,"搬"進22個軍事專業教室和實驗室,實現了"潛艇"上陸地,螢屏騰"蛟龍",大大提高了教學訓練水平。
而同時撤消了課題組,由一個作戰軟體中心取而代之,成為目前海軍潛艇作戰軟體研製的大後方。
胡均川的名字在海軍不脛而走。
成功與貢獻,令人刮目而視。而對胡教授來說,逐鹿高科技海戰場的真正衝刺才剛剛開始。
"水聲戰"激盪藍色國土,再超越,構建制勝"平台"
1990年,海軍第一次戰術水聲研討會在海軍潛艇學院召開。水聲學,是潛艇作戰指揮的幾個重要節點之一。
此次會議首次提出的"戰術水聲"概念,如一枚深水炸彈投入到胡教授平靜的心海中,攪起陣陣漣漪。
隨著武器裝備日新月異,愈是精密的武器裝備對環境依賴度愈高,只有精確地利用環境,才能準確地使用武器,提高武器的戰鬥力,在美國,這項"武器系統環境效應技術"被列為一項重要的國防關鍵技術。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隨著海洋世紀的到來,海洋必將成為保家衛國的藍色疆場。因此,將水聲學與潛艇作戰指揮學相結合,研究海洋戰場環境,對未來海戰影響深遠。
此時,在胡教授心中,早已認定"戰術水聲"這個重要的節點將加速膨脹,成為重要的學科衍生點。
他開始了這一領域的探索:幾載寒暑春秋,"啃"讀如痴如狂,他閱讀了300萬字的外文資料;擬定50萬字的研究筆記;足跡踏遍十幾個城市,行程數萬公里,將國內外研究動態悉數了解。1991年,胡均川大膽向海軍機關提出建設一個海洋戰場環境研究"平台"。
他積極奔走海軍機關,反覆給各級領導送報資料,論證"平台"的戰略意義,開始了艱難的"立項"之路。
一切從零開始。胡教授決定從抓住"平台"的實戰套用為突破口,讓科研成果踏上戰場直通車,為上級機關作戰決策提供作戰參數,為潛艇部隊先敵攻擊提供科研數據支持。
三次赴京匯報,針對不同的聽證對象,從機關到首長,從海軍到總部;
課題組沒日沒夜,苦鑽深研,直接拿出了結構慎密、長達500頁的項目設計實施方案;課題組成員連續上機三天三夜,硬是做出了表現水聲戰場環境的30分鐘三維動畫素材,達到了海軍首長"有理論、有實踐、表現形式豐富多彩"的匯報要求,而3天時間,課題組成員卻僅僅睡了6個小時!
1999年10月,立項成功了,"平台"項目通過正式評審鑑定。
接下來的是一場真正的高科技攻堅戰: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直至成功。350張設計圖紙繪製出來了;680萬字的技術報告擬定出來了;幾千萬個海洋數據測算出來了,數千萬條的計算機軟體程式編制出來了。
"平台"使胡均川擁有了海洋戰場環境的根據地,然而,他遠未滿足。
"未來高技術戰爭是高強度、高烈度的多維立體速決戰,勝敗的結局很可能就決定於對陣雙方誰能獲得寶貴的一秒或幾秒的優先權。"胡均川如是說話。海洋戰場環境的精確測算將使海戰中隱蔽自己、先敵發現、精確打擊成為可能。因此,胡均川更大的夢想是以平台為根據地,建立起海洋戰場環境研究完善的學科體系及科研大王國。
拓展水聲、衛星遙感領域,建起瑰麗王國
有一本沉甸甸的書,胡教授總是愛不釋手。那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水下戰"研究組織的英文版資料。這個組織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水下戰研究中心,為北約水下作戰提供源源不斷地決策支持。
如春蠶吐絲,他精心繪製他夢想中的"水下戰"王國的藍圖,在海軍機關及學院黨委的鼎立支持下,這蔚藍色的夢想正在由一個金字塔型的科研梯隊漸漸地變為瑰麗的現實:
當年跟隨胡教授在課題組"浴血奮戰"的黃文斌,已被破格提升為海軍最年輕的教授,成為作戰軟體中心的負責人;
他的得意門生棗年輕富有才幹的笪良龍獨立擔綱起近一千萬的大型科研項目,正在帶領全體課題組成員為建立"水下戰"研究平台而攻關;
將衛星遙感技術套用於水下戰,在世界海洋戰場環境研究的競技場上沖開一條血路。胡教授的倡議得到學院黨委的大力支持,朱海博士、丁寧博士成為衛星遙感套用研究所的中流砥柱;
他選定了在水聲專業頗有造詣的程珏勝,將他用六載心血精心研究的"目標識別"的初期科研成果交給了弟子,幾百張目標頻譜結構圖,幾千個目標特性,參數,無不凝結著教授的心血與期冀。
攀登是永無止境的。有了堅實的根據地,胡均川教授-這位曾獲得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部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三等獎八項的教授正加速構建他的海洋戰場研究體系,向衛星遙感套用研究、目標識別等領域拓展,構建世界一流的水下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