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
本證多因時處秋令,或乾燥少雨之地,感受燥邪,耗傷肺津,肺衛失和,或因風溫之邪化燥傷津及肺所致。
辨證要點
本證以乾咳痰少、鼻咽口舌乾燥等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臨床表現
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甚則胸痛,痰中帶血,或見鼻衄,口、唇、鼻、咽、皮膚乾燥,尿少,大便乾結,舌苔薄而乾燥少津。或微有發熱惡風寒,無汗或少汗,脈浮數或浮緊。
治法
潤燥養肺,清熱解表。
常用方劑
桑杏湯、杏蘇散加減。
常用中藥
桑葉、象貝、香豉、梔皮、梨皮、杏仁、沙參。
常用腧穴
肺俞、中府、列缺、太淵、太溪、照海。
常見證型
涼燥襲肺,溫燥襲肺。
針灸療法
肺俞、中府、列缺、太淵、太溪、照海,毫針瀉法。
預防調護
飲食上慎食肥甘厚膩之品,以免礙脾助濕生痰,忌食辛辣動火食品,戒菸戒酒,避免接觸煙塵刺激。秋季注意室內及時加濕,多吃梨、荸薺、白菜、蘿蔔等潤肺養肺之食物。
預後
外感燥邪,一般病程較短,若治療及時,較易治癒。內燥則病程較長,較為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