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做法
1、引進水稻優質新品種,為農民增產打下物資基礎。目前肥東縣水稻面積已穩定在100萬畝以上,是全省糧食生產大縣。合作社以發展優質良種水稻和發展稻米加工來提高水稻生產效益,先後引進了新兩優香4號和新兩優6號。2009年合作社基地成員戶種植1872畝,帶動非成員戶1.42萬畝。2、加強技術指導,開展信息服務。圍繞優質水稻生產,合作社為成員農戶和非成員農戶生產進行統一技術指導,聘請縣、鄉(鎮)兩級農技人員深入基地5個村20個村民組開展技術培訓(15場次),培訓農民近100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1500份。同時動員成員農戶和非成員農戶及時收聽、收看電台、電視、報紙、肥東農業信息網等媒體宣傳的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及時為民眾解疑答惑,確保良種良法同步到位。
3、簽訂契約,保增產增收。合作社為了確保成員農戶利益,自成立以後,每年與基地農戶簽訂收購契約,並向非成員農戶拓展,2009年,合作社與基地農戶契約簽訂增加到3460份。合作社按契約組織收購,統一經銷成員戶的水稻,占成員戶總銷售量的92%,價格高於同期市場同品種水稻每公斤0.04—0.05元。
卓有成效
1、建立了科學規範的運行機制。一是在制定合作社章程的基礎上儘可能詳細規定合作社內、外部規則和法律要求應當規定的內容。二是民主選舉產生理事會和監事會,理事會和監事長及兩會成員都進行明確分工,建立了崗位責任制。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按照法律、章程規定和成員大會決議,採取按交易量(額)分配為主,同時按股分配的利益分配機制。2、打造了自主品牌的名優產品。肥東縣包公稻米專業合作社與肥東縣雙農糧貿易公司聯手,成功申報了“包公”商標 和“綠色食品”認證,為產品銷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合作社要求成員必須按照質量標準生產,用嚴格的管理制度控制生產的各個環節,確保合作社的產品是無公害的綠色產品;確保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信譽,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
3、建立了一個利益緊密的合作網路體系。緊緊圍繞優質水稻產業,發揮農村能人和專業大戶的影響力和帶動作用,打破了地域、行業、所有制界限,實行多渠道、多領域聯合和合作,逐步把利益鬆散型合作改造為利益緊密型合作。聯手農業科研單位—肥東縣水稻良種場,帶動分散的農戶。為了提高水稻生產的附加值,依託肥東縣新禾米廠、安徽金正米業有限公司等共同加強優質水稻生產示範基地的建設。與龍頭企業聯結,實現合作社與超市賣場、採購商對接,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採購商+合作社+農戶”新型合作模式。加強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契約契約管理,確保契約履行,較好地維護了企業、合作社、成員三者利益,實現三者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