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癰生於肝臟的稱為「肝癰」。本病多因肝鬱化火,肝膽不和或膏粱厚味,濕熱蟲積,壅結於肝;也有因閃挫跌仆等外傷而致血絡瘀阻鬱結而成。初起有右側脅肋隱痛,並逐漸加劇,甚至不能向右側臥,影響呼吸。起病急慢不定,常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如因痰火而成的則起病較緩,大多無全身症狀,脈弦滑;由瘀血而成的,則疼痛較甚,無寒熱,脈多弦澀。以後肝臟逐漸腫大,腹滿攣急,患者明顯消瘦,最後肝臟局部化膿而變軟,如不及時治療,則膿腫潰破,膿呈咖啡色而帶臭穢,或並發咳吐膿血,或並發劇烈腹痛,下痢膿血及虛脫等證,都是病重的表現。本病類於現代醫學的肝膿瘍。
出處
《素問·大奇論》曰:“肝癰,兩膚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肝癰是因邪熱蟲毒等淤積於肝,致氣血腐敗,釀成癰膿。以急起發熱,右脅痛,右脅下腫塊等為主要表現的內臟癰病類疾病。
本病主要指西醫學所說的肝膿腫,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亦可歸屬本病範疇。
診斷依據
1.好發於中年男性。起病多急。
2.可突起寒戰發熱,或為不規則的長期發熱。肝區鈍痛,放射至右肩部,深呼吸及,體位改變時可加重。常伴噁心嘔吐,納呆,腹脹,腹瀉等症。
3.肝臟腫大,觸痛明顯,或可見黃疸。
4.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粒細胞或嗜酸粒細胞增加較明顯。血沉可增快。肝功能檢查見膽酶活性降低,麝絮試驗陽性。B超可見肝臟腫大,並可發現膿腫液平段,或見膽管壁增厚,管內不清晰。X線檢查見右側膈肌升高或局限性隆起,活動受限。肝臟放射性核素掃描可見局限性放射性缺損或密度減低。糞便檢查若發現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可知為阿米巴肝膿腫。大膿腫可作肝臟穿刺抽膿,膿液呈棕褐色者多為阿米巴肝膿腫,呈淡黃色者多為細菌性肝膿腫。
鑑別診斷
1.肝癆:有低熱,盜汗等癆病病候,X線右上腹檢查或可見鈣化點,結核菌素試驗陽性。
2.肝癌:一般非突發,甲胎蛋白陽性並持續增高,B超、CT檢查可作鑑別。
3.膽癉:嘔吐明顯,膽囊觸痛明顯,B超等檢查有助鑑別。
辨證論治
1.肝膽濕熱證:急起發熱,右脅脹痛,右脅下腫塊,身目黃染,口渴口苦,噁心欲嘔,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清利肝膽濕熱。
2.熱毒淤肝證:右脅肋脹痛,局部微腫起,或皮色微紅,壓痛,惡寒發熱或寒熱往來,呼吸不利,口苦咽乾,頭暈目眩,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清肝瀉火、解毒化瘀。
3.熱毒釀膿證:右脅痛增劇,右上腹出現包塊,手不可近,包塊逐漸變軟,高熱口渴,大汗出,便秘尿黃,舌苔黃燥,脈弦滑數。清熱解毒、化瘀排膿。
4.正虛邪戀證:右脅下腫痛,日久不愈,消瘦納差,神疲短氣,四肢乏力,口渴欲飲,五心煩熱,尿短黃,舌紅苔少,脈細數。養陰益氣、清熱解毒。
5.氣陰虧虛證:身熱漸退,右脅微痛,五心煩熱,心煩口渴,神疲乏力,自汗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益氣滋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