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革命時期,由於受“左”傾教條主義路線的影響,全國各個根據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肅反”。在各個蘇區的“肅反”運動中,“湘鄂西是搞得最‘左’、損失最慘重的一個”(賀龍語) 。
湘鄂西蘇區的“肅反”,之所以能發展到非常嚴重的地步,是與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夏曦所犯的嚴重“左”的錯誤密不可分的。
從1932年5月到1934年7月中央關於停止“肅反”的指示為止,湘鄂西蘇區和紅3軍中總計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肅反”。經過4次“肅反”後,曾經兩萬多人的紅3軍,人數下降到3000餘人。
1934年7月22日,湘鄂西中央分局收到中共中央5月6日的指示信。指示信嚴厲批評了夏曦等人的錯誤,責令停止“肅反”擴大化。
1935年發生在陝北“左”傾肅反,從7月15日永坪擴大會議作出的《反右傾取消主義決定》開始,歷時三個多月。 1935年9月下旬開始,西北革命根據地發生錯誤肅反事件,逮捕劉志丹等一大批黨、政、軍領導幹部,錯殺200多人。 至1935年10月24日,黨中央、毛主席率領中央紅軍到甘泉縣下寺灣制止肅反止。
共產國際執委會對中共發出指示:要求中共堅決反對“改組派”,並在黨內開展“肅反鬥爭”。隨即,在蘇聯學習期間結成了宗派並以中國革命“蘇聯化”為思想路線的王明等左傾中共領導積極回響“肅反”號召,在中共黨內也開始了以“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為主要手段的黨內鬥爭,隨即在各革命根據地相繼開始了各種名目的“肅反”運動,如反對“AB團”、“改組派”、“第三黨”、“托陳派”等。
共產國際執委會遠東局曾指示說:“紅軍應該注意托洛茨基分子和陳獨秀分子的新策略,實質上他們給自己提出的任務同蔣介石及其代理人AB團分子和改組派是一樣的(分化瓦解紅軍),應該堅決斷然地制止這類反革命企圖。”(《共產國際與朱毛紅軍》)所謂“AB團”,原是國民黨於1926年在南昌成立的“以篡奪江西國民黨省黨部大權為目的”的組織,所以取名“AB”,是英文Anti Bolshevik(即反布爾什維克)的縮寫。它在1927年已被摧毀,其成員也早已作鳥獸散,根本無從打入共產黨內部,因此它是被附會而出的。紅色“割據”在江西首先形成後,面對國民黨的“圍剿”,有人建議“清除蘇區的一切反革命組織”,隨口就提到了“AB團”,而且認為它“組織活動很巧妙”,“該組織的組成人員--除富農外--是留在蘇維埃政權任職的前國民黨官吏”。中共江西省委還在決議中估計其人數有十萬之巨,“他們似乎全都混在我們的隊伍里,當時我們在這個地區共有黨員三十萬”,這也就是說“AB團”的人數是全部黨員人數的1/3了。由此帶來了一場讓人痛心的“肅反”擴大化。時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徐向前在回憶中悲痛地說:“將近三個月的‘肅反’,肅掉了二千五百名以上的紅軍指戰員,十之六七的團以上幹部被逮捕、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