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方法
聽瓮,其實就是一種口小腹大的罐子。聽瓮的發明距今約有2500年,《墨子·備穴》中對聽瓮的製造和使用方法有詳細的說明。具體使用方法是將聽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層薄薄的皮革,在偵測需要時,側耳伏在上面,“聽”出周邊的動靜。在情況緊急的情況下,則直接讓專業情報人員坐於瓮中,聽辨聲響,這叫“罌聽”。古人為了減少情報失誤,常會培訓瞎子來執行“聽”任務。瞎子眼睛不行,但聽力往往超強,據說方圓數十里的動靜,都能通過聽瓮聽出來。
實際使用
古代的攻城之戰一般都會採取挖隧道的方式,而對付這種攻城方式的防守方法首先就是要在城內修建高樓,密切觀察敵情。如果四周有不同於平常的渾濁泥水,這就是敵人在挖隧道了。
這時,要在城內挖井,每隔五步就挖一口井,還要靠近城牆的牆基。再讓陶匠燒制肚大口小的罈子,大小能容納四十斗以上,用薄皮革蒙緊壇口放在井裡面,這就是竊聽器“聽瓮”了。在城牆下再掘井三四口,還是把蒙了皮的罈子裝入井中,之後派聽覺靈敏的人趴在壇口上聽來自地下的聲音,要確切地弄清楚敵方隧道的方位,然後挖隧道與之相抗。
在隧道中還要建構“穴”,設定好門和關鎖的機關,讓狗能夠在其中往來行走。每個隧道中都放一條狗,這樣狗一叫就說明有敵人來了。還要再備置一些容量在三十斗以上的大瓦壇,埋放在井洞裡面,每三丈就要放一個,這樣可以更加準確地聽取敵人挖隧道的聲音,隨時改變己方隧道,以便取得先機。
清末,曾國荃率領的湘軍進攻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的時候,城內太平軍就在城牆腳下埋設聽瓮,偵探城外敵軍的動靜,就導致湘軍一時無法攻破天京城。
改進
在後來的使用過程中,聽瓮得到了不斷的改進,成為現代竊聽器出現前最有效的竊聽工具。如在唐代,便出現了葫蘆狀枕頭形竊聽器,休息時將竊聽器枕在頭下,外面一有動靜便能察覺;到宋代時竊聽器已相當實用,多功能竊聽器“矢服”成為首選。另外,民間常用的竊聽器還有“聽管”,“隔牆有耳”就這么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