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征夫

這期間,作為“文學青少年”的我,和聶老師多有接觸和聯繫。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安吉各路業餘文學愛好者,大多在此刊上登台亮相。 1984年盛夏,聶征夫受縣人武部委託,編寫一本安吉民兵鬥爭故事集。

人物簡介

聶征夫(1931~ )湖南湘鄉人,1949年畢業於蘇州紡織學院。浙江大學《今日求是園》雜誌副主編。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浙江分會會員。主要作品有《一代宗師吳昌碩》;小說《管水員秀梅》等。書法、攝影作品分別入選澳大利亞書展,全國及省市展覽,為吳承恩紀念館等收藏。有關作品多次獲獎,1990年被授予杭州市優秀作家。傳略輯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書法家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人生履歷

聶征夫,原抗美援朝志願軍部隊文化教員,後任浙江大學校刊(非學報)編輯,1964年被“下放”到孝豐食品廠。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抽調到縣文化館任專職文學創作輔導幹部。其次子是我在孝豐紅旗國小就讀時的同學。除文學寫作外,老聶對攝影和書法也多有興趣,能寫一手有“聶氏”特色的隸體字。1976年左右,筆者在安吉三中讀書。當時孝豐東門大橋上游防洪壩兩側,書有巨型宣傳標語,每字約一丈之大,就是由他用其特有的“抖式”隸體所書,內容是“三年建成大寨縣”之類的口號。往事不提也罷。
1978年秋後,筆者到杭州某大學讀中文系,而身為專職文學創作輔導幹部的聶征夫,那時正主持並編輯安吉歷史上第一本較正規的純文學刊物——《竹鄉》。這期間,作為“文學青少年”的我,和聶老師多有接觸和聯繫。記得他還托我從杭州給他買一本《詩經》。我給他選的版本是朱熹箋注的《詩集傳》,而他似乎稍嫌這版本有些深奧,令我略感忐忑。《竹鄉》雖前後只出了兩期,但每期都不乏分量,包羅各種文體,容量較大。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安吉各路業餘文學愛好者,大多在此刊上登台亮相。此舉對推動和繁榮地方文學創作善莫大矣。筆者當時也有習作發表於此刊,但多為“少年不識愁滋味”的無病呻吟,悔其少作。而老聶擅長的文體好像是報告文學、人物通訊、小說之類。記得在粉碎“四人幫”前,他在《浙江日報》的文藝副刊(當時名為“紅爛漫”,而非現今的“錢塘江”)發表過短篇小說《管水員秀梅》,在浙北文壇較有影響,安吉越劇團曾將此小說改編成獨幕劇上演。
1984年盛夏,聶征夫受縣人武部委託,編寫一本安吉民兵鬥爭故事集。他邀原老石坎紙廠職教幹部W君和我,一同上龍王山參與此事。那時,龍王山遠未開發,我們就住在解放前地主留下的老倉庫房,晚上則在大石嶙峋的溪澗大擺龍門陣。而“安吉民兵鬥爭故事”云云,我輩雖知之甚少,但這並無礙於此書的編寫。我等青少年時喝“狼奶”長大,從小看多了描寫“武裝鬥爭”(“三大法寶”之一嘛)的小人書,編起“鬥爭”(尤其是中國人斗中國人,而且是往死里斗,並“其樂無窮”)故事,信口而來,毫不犯難。編寫組人員還一起爬過龍王山主峰,沿途老聶指著各種植物,教我們多識草木之名。而那個職教幹部,早已由當初虔誠的“文學男青年”,如今搖身一變為上規模的企業老總。不知W君是否還記得聶老師的諄諄教誨。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因落實政策,聶征夫重回浙大,仍做校刊編輯,直至1991年底離休。因長年愛好拍照,列名省攝影家協會。回杭州後,他根據在安吉多年的採風積累,出過一本《一代宗師吳昌碩》(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的小冊子,多敘吳昌碩之佚聞軼事,不乏可讀性。可見他在安吉工作時,是較早留心吳昌碩其人其事的有心人。據說在2006年他因癌症病逝世,謹以“編《竹鄉文藝》,興鄉土文風;寫‘抖式’隸書,展私家性情”兩句,以寄後生追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