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研究中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設立的第一個用於世界遺產研究的空間技術機構,旨在利用空間技術開展自然和文化遺產、生態保護、自然災害和全球變化等領域的工作,支持可持續發展教育,依託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
2009年10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下簡稱“教科文組織”)第35屆全會審議並批准了由中國政府提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研究中心”。會上,美、俄、日、德、法及多個開發中國家代表紛紛發言,盛讚中心的理念及跨學科、跨部門的特點,對中心的作用充滿了期待,並希望與中心開展實質性合作。
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是教科文組織重要工作之一,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通過空間信息技術開展對自然與文化遺產的監測,將對遺產的保護和宣傳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教科文組織2001年發起了“利用空間信息技術監測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開放計畫”。2005年,中國科學院加入了上述開放計畫。經過幾年富有成效的合作,雙方同意建立一個用於遺產地監測與保護的空間技術研究中心,該方案於2008年提交教科文組織第179屆執行局會議審議並獲通過,此次第35屆教科文組織全會為最終審批。
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是我國該領域核心科研機構,將利用其全球衛星數據接收能力、航空遙感數據獲取能力及數字地球科研的優勢,並聯合國內相關機構,與教科文組織共建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研究中心,開展對遺產地的監測,並為開發中國家提供人員和技術培訓,促進能力建設,為保護人類自然與文化遺產做出應有的貢獻。
2011年6月2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代表中國政府簽署了建立“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的協定。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全球設立的第一個世界遺產空間機構。在此前的5月27日,UNESCO總幹事博科娃已代表UNESCO在該協定上籤字。
空間信息技術用於自然與文化遺產的監測和保護在國際上日益受到重視。作為主管世界遺產工作的UNESCO自2001年開始,便與相關國際機構發起了“利用空間信息技術監測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開放計畫”。同年,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遙感考古聯合實驗室正式成立,在國際國內開展了系列活動,並於2005年加入了上述“開放計畫”。
在多年工作基礎上,中國科學院於2007年5月向UNESCO提出在北京建立“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的建議,獲得UNESCO積極支持。該提案於2008年4月獲UNESCO第179屆執委會審議通過,2009年10月獲UNESCO第35屆大會批准,2011年4月獲中國國務院正式批准。
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依託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建設,利用其擁有的天—空—地一體化綜合對地觀測能力和專業人才優勢,可為UNESCO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它的建成將在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全球變化、自然災害、生物圈保護等研究領域以及促進我國相關領域人才培養、提高國際聲譽等方面做出獨特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