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此圖水墨畫群猿在山壑叢樹間的情景:畫面的背景為嶙峋山石,高低不一,山石起伏,山巒亘連,山間樹木叢生,有的生長在山腳下,有的生長在山縫處,充滿著頑強的生命力,遍布整個山石。山谷間溪水潺潺流淌,游息其間的二十餘只猿猴,只只生動活潑,姿態各異,或坐立、或攀援、或倒掛、或跳躍、或嬉戲、或食飲、或親昵、或愛撫。
畫卷結尾有元錢選跋,圖中則分別鈐有南宋賈似道、清耿昭忠、安岐及清內府等鑑藏印,畫上並有清乾隆皇帝弘曆舊題。
創作背景
在動物之中,猿類是智商極高、非常具有靈性的動物,與人類的關係極為密切,故一直得到人們的由衷喜愛。神話故事、詩詞和文學作品中一再有它的身影出現,將猿類引入繪畫題材,是北宋花鳥畫興起之後。
易元吉是畫史上以畫璋猿著稱的花鳥畫家,原以花鳥聞名,後見趙昌花鳥,“乃嘆服焉”,於是改畫璋猿,成為畫史上罕有的畫猿名家。他常常深入深山老林,觀察璋猿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環境,“食宿山家,動經累月,其欣愛勤篤如此”,並在家畜養禽獸,進行繪畫創作,深得花鳥、璋猿天性野逸之姿。 易元吉平生所作猿猴圖甚多,此為其一。 該圖可能是應制之作。
藝術鑑賞
構圖
作者在構圖上以取其坐狀為穩妥,以作懸掛狀、攀登狀見其活潑,而以吊猿長臂作平行上伸狀,又使得活中有序,有一種整飭的空間感。
此卷對於群猿的刻畫極為傳神,老猿、母子猿、小猿、壯猿,動作表情不一。如右半部岩澗泉水附近數猿,一猿正對岩下流水專注觀望,如有所感;對面一猿則作側耳傾聽狀,如老人端坐,頗為滑稽。岩洞及其洞外岩石枯木、坡岸處,顯然為群猿的主要活動地,也是此一畫卷的高潮所在。洞口微露黑白母子二猿,似在向外張望。樹旁三猿作向畫面俯身觀望狀。對面來的流水在樹下匯聚為水潭。對面岩石上,有十猿或抱或擁,或坐或立,或哺乳,或仰臥觀天,安靜異常。流泉對岸高大的大木上,又有十猿,或正前躍過泉水,或左右二臂懸掛樹上搖盪,自得其樂,或倨坐、蹲伏樹上,作遠望觀察狀,或一黑猿站立樹上,一猿垂抱其腰,或背摟樹木搖晃,給人以淘氣之感。這一部分突出群猿的動躍之勢,與前面較為安靜的氛圍形成有力的呼應,一動一靜,在構圖上頗為和諧,均衡了畫面空間。
作者以畫面中部為群猿的聚集地方,或動或靜,或聚或分,節奏舒緩有度,逐漸將高潮引向全畫的緊張部分,急管繁弦,使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右半部則作平野以過渡,舒緩的平野又有一二雜樹隱映,泉水平緩流淌,將緊張的節奏延緩下來,最終消失於平野與天際相接之處,為全畫做了籠束。
技法
《聚猴圖》主要對象是對群猴寫實,但作者也不放棄對構景的描繪,山石溪流以淡墨烘染或隱或現,呈現迷茫的格凋;樹枝荊棘,畫法細中有粗,不失大體,染色與山壑溪水有所區別,但也是一絲不苟。
名家點評
當代書畫家陳振濂:《聚猿圖》畫百猿各具情態,棲息攀緣,顧盼揖讓,而畫山岩洞窟,枯木新泉,為獐猿棲身之地,亦是巧妙無比。想來應該是應制之作,故而刻意銘心,力求精到。易元吉每謂要平生至藝有所顯發,以此圖觀之,不亦宜乎哉!錢選於卷後有“唯有敬服”之跋,想亦非逢場作戲泛捧而已。
歷史傳承
該圖在《石渠寶笈續編》著錄。從南宋末期以來,此圖曾經賈似道、耿昭忠等人收藏,併入藏清內府。民國年間,此件作品散出海外,1927年經溥儒售給日本人,被日本收藏家阿部房次郎收藏,流入日本,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作者簡介
易元吉(1001—1065),北宋畫家、寧慶之,長沙(今湖南長沙)人。初攻花鳥、草蟲、果品,及見趙昌畫,嘆曰:“世未乏人,要須擺脫舊習,超軼古人之所未到,方可成名家。”遂重視寫生,暢遊荊、湖間(今湖南、湖北一帶),深入萬守山區,觀察猿、猱、獐、鹿等野牛動物和林木岩石,經年累月,心傳目擊,悉著毫端,藝乃大進、嘗於長沙居屋後,開圃鑿池,間以亂石叢篁,梅菊葭葦,蓄養水禽山獸,透過紙窗小洞,窺其動靜、游息之態,故所作饒有生趣,遂以畫猿猴著名。米芾稱讚他“徐熙後一人而已。”署款常落款於石間,每多自書“長沙助教易元吉畫”,治平間(1064—1067),景靈宮建孝嚴殿,英宗趙曙召其人宮廷,畫迎厘齋殿“御康”(皇帝座後的屏風),還在開先殿西廂畫《百猿圖》,先賞他“粉墨之資二百千”,才畫猿十數隻,忽感染時疫而死(一說為畫院中人妒其能而遭鳩殺)。《宣和畫譜》著錄其作品245件,傳世作品有《猿貓圖》卷、《聚猿圖》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