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聖經>精讀》內容簡介:《聖經》是全世界版本最多、印數最高、傳播最廣和影響最大的典籍。《<聖經>精讀》兼顧《聖經》的現有編排形式和內在主題發展,吸收國際學術領域在《聖經》釋經學、考古學、人類學、評斷學和神學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跨出了把《聖經》簡化為信仰典籍的傳統窠臼;復原《聖經》中命運多舛的以色列人面對國際變局時回應何去何從的問題意識,補足《聖經》各卷之內和各卷之間缺失的文化背景和歷史關聯,成功地把實為“一套書”的66卷經卷整合為首尾貫通的“一本書”,真正呈現出《聖經》“形散而神不散”的精髓。《<聖經>精讀》不流於對《聖經》經卷的單純形式分析和簡單故事複述,而是致力於展現《聖經》多方面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影響,搭建《聖經》與讀者多維度精神交流的橋樑,幫助讀者讀出字裡行間的“精義”、讀出文本背後的“時代精神”。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節 《聖經》的形成
一、《聖經》的概況
二、《聖經》的名稱
三、《聖經》的源流
第二節 研讀《聖經》的三種進路
一、屬靈進路
二、批評進路
三、實證進路
第一講 上帝聖言萬物起源
——希伯來人的創世信仰與聖約意識
第一節 上帝創世(1-2)
一、“耶典”底本的創世故事(2:4b一25)
二、“祭典”底本的創世故事(1:2~2:4a)
三、兩個版本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人類墮落(3-4)
一、叛逆——《創世記》第3章
二、暴力——《創世記》第4章
三、以色列人對人之為罪人的理解
四、社會歷史底蘊
第三節 上帝審判
一、從亞當到諾亞——家譜
二、大洪水
三、巴別塔
四、“約”的開始
五、眾族與亞伯拉罕
第四節 列祖聖約
一、亞伯拉罕傳統(《創世記》12-26)
二、以撒和雅各傳統(24-36)
三、族長們的宗教
第二講 出離埃及兵發迦南
——希伯來人出埃及傳統與踐約準備
第一節 出離埃及(1:1-18:27)
一、出埃及敘事(1:1一15:21)
二、“十災”與紅海奇蹟
三、西奈曠野(15:22-18:27)
第二節 西奈立約(19:1-24:11)
一、西奈山的位置
二、耶和華崇拜的“基尼人假說”
三、特選和約法
四、“十誡”與會幕
第三節 《利未記》——祭司制度方面的準備
一、“獻祭”主題
二、制度確立
第四節 《民數記》——軍事上的準備
一、從西奈到外約旦
二、巴蘭的故事(22-24)
三、摩西之死
第五節 《申命記》——神學上的準備
一、上承“摩西五經”、下啟“申命歷史”
二、摩西的三個遺言
第三講 迦南逐鹿文明衝突
——希伯來人征服迦南與建立王國
第一節 《約書亞記》——征服迦南
一、征服迦南的兩個版本
二、耶利哥聖戰
三、南征北戰
四、設立“逃城”
第二節 《士師記》——守衛迦南
一、“士師”的含義
二、文化衝突的濫觴——巴力崇拜
三、背信與悔罪的輪迴
第三節 以色列人建立王國的契機——非利士人的挑戰
一、前王國時期以色列人的勁敵非利士人
二、撒母耳與掃羅的政教紛爭
三、掃羅與大衛的君臣張力
第四節 大衛與以色列帝國
一、大衛稱王、定國安邦
二、宮闈艷史與傳位之爭
第五節 所羅門
一、智慧之王
二、隨同異神
第四講 兄弟閱牆國破家亡
——以色列人王國的分裂與覆滅命運
第一節 埃及和亞述帝國陰影下以色列人的南北分朝
一、從王國分裂到亞述危機開始的歷史梗概
二、士劍分裂與北方以色列國的建立
三、耶羅波安一世與南北王國的對峙
第二節 北國以色列的宗教背信與先知運動的發端
一、反巴力的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
二、反巴力的君王耶戶
第三節 先知運動的勃興與正義吶喊
一、正義和公義的先知阿摩司——《阿摩司書》
二、忠信聖約的先知何西阿——《何西阿書》
第四節 亞述危機時期北國以色列的亡國命運
一、亞述危機時期的分裂王國
二、耶路撒冷的以賽亞——先知和政治家
三、來自鄉村的先知彌迦與希西家改革的命運
第五節 巴比倫陰影下南國猶大的定數
一、猶大和巴比倫危機梗概與約西亞宗教改革
二、亞述大城尼尼微毀滅的先知那鴻——《那鴻書》
三、耶和華審判之日的先知西番雅——《西番雅書》
四、求索的先知哈巴谷——《哈巴谷書》
五、“新約”先知耶利米——《耶利米書》
第五講 異鄉明月故土情懷
——猶太人囚擄歸回與智慧文學
第一節 巴比倫囚擄期間以色列人的信仰和生活
一、以色列人的回鄉盼望
二、被擄之民的先知以西結——《以西結書》
三、囚擄中猶太教的發展
四、囚擄終結的契機——波斯王古列滅新巴比倫
五、普救主義的先知——巴比倫的以賽亞
第二節 囚擄歸回之後重建家園和信仰的努力
一、波斯帝國治下以色列民族的復新大業
二、鼓勵百姓重建聖殿——《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
三、譴責百姓因未得建殿現報而生的宗教幻滅——《瑪拉基書》和《約珥書》
四、譴責猶太人歸回後的勁敵以東人(以土買人)——《俄巴底亞書》和“第三以賽亞”
……
第六講 兩經之間,上帝無言
第七講 耶穌吐故
第八講 因信稱義 教傳外域
第九講 迫害頻仍 夾縫求生
第十講 同舟共濟 新天新地
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