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香港:東方之珠

老香港:東方之珠

《老香港:東方之珠》是2000年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乃珊。本書介紹了“老香港”日常世俗生活的讀本,是現代人對逝去時光的凝望、對記憶失落的打撈,重溫人間日常生活的言哭歌笑也許更能貼近歷史。

媒體評論

代序

滬港姐妹花(代序)

總覺得有怎樣的城市,便會有怎樣的女人。

女人是城市的韻味,是都會風情的演繹。

城市與女人,猶如燈籠里的那一點火,因為有了女人,城市才生動起來。

很小就喜歡逛馬路,逛馬路與其說是看櫥窗,不如說是看女人。

上海的女人真有看頭,目口使在全國一片“藍海洋”的年代,上海女人一身合體的藍,在

領口上、袖口上變變花樣,配上薄如蟬翼的尼龍花邊,照樣可穿出風情萬種。她們的倩影優雅地穿行在舊租界地的舊建築中,一時那強硬的政治口號聲都給淡化了……上海濃郁的海派之味,歷經多次政治風雲仍魅力不散,當拜謝上海的女人們!

來到香港後,更喜歡看女人。特別是午飯時分坐在中環置地廣場的“噴泉閣”,看穿著合適的衣服、抹著合適的口紅、泛著合適的笑容的中環白領麗人,在條條自動電梯上從天而降……真是幕幕皆風景。

特別喜歡看香港的上海女人,因為文化場景變了,注入了許多異域的元素,一樣的上海水土製造的女人感覺又截然不同了。

冷眼看女人,看她們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自由與約束之間,出格與規範之間婉轉徘徊、掙扎游移,其中的千姿萬態,真箇是風情萬種。眾多的都市傳奇,原本就是這樣產生的。

上海女人香港女人,似是親姐妹,她們具備十分相似的基因不口秉性,可謂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

香港女人上海女人,又似一對天敵,所謂“既生瑜,何生亮?”滬港兩地的選美舞台和水銀燈下,從來是兩地女人必爭之地。

不論如何,上海女人香港女人,是全中國最有風情的女人,正是她們,創造出滬港兩個都會的紅塵繁華。

接寫《老香港》,很自然地,首先想起香港女人:從香港早年的“茶花”紅牌阿姑(茶樓女招待),到50年代紅星夏夢;順德自梳女的姑婆屋,到今日縱橫商界的女強人……還是這句話,“都是風景”。

都說上海女人,可用一個“嗲”字來形容。那么香港女人,則可用一個“姣”字來形容。

還是這句話:什麼樣的城市,出什麼樣的女人。

老上海十里洋場催谷出的女人,是用甩奶油撒上朱古力粉調出來的。那時一個在外國人家中做女傭的,都可以“穿著兔綠絨呢大衣,打扮得像個女學生”(張愛玲《桂花蒸,阿小悲秋》)的模樣。筆者也認識這樣一位年輕時在外國人家做阿媽的,看她年輕時的照片,也是一樣的呢長大衣配旗袍,一雙扎帶皮鞋,很充得過一般中小城市的小家碧玉了。

香港百年的殖民歷史,早期的洋人,與一般港人,即便是高等港人,互相之間,也是格格不入的。世紀初的香港,殖民者的洋風,與以廣東人為主的香港濃厚的嶺南之風,是風馬牛不相及,因此根本無從與颳起十里洋場的海派之風相比。

早期香港,貧富懸殊,哪敵得過有“東方花都”之稱的上海?在30年代上海已有“寫字間小姐”或職業女性之稱時,上海已有相當完整的中產文化,而同時代香港的女人們,一是公館大族人家的深入簡出的少奶奶,一是赤腳穿一雙木屐板背兜小孩勤勞耐苦的草根女人,早年香港由英國貴族文化一統天下,中產文化遠不及老上海的堅實。

女人作為一個白領群體自成一族,可以講,香港要比上海足足遲了半個世紀。

……

目錄

滬港姐妹花(代序)

第一章

“七姊妹”的故事

粵語流行曲春秋事

歌迷追星族——舅少團

用唱片推廣而真正達到流行

紅歌伶“小明星”的殞落

“前情如夢”王心帆

第二章

“香港小姐”年過半百依然年輕

首位“香港小姐”——1946年問世

首位參加國際選美的香港小姐 但茱迪

選美與民生

選美與香港電影

第三章

海鮮舫

酒家和花舫

女子茶室與“茶花”

海盜皇后月影

舞女與“媽媽生”

50年不變馬照跑

第四章

百年滄桑話“天星”

“天星”小輪

黃包車和電車

第五章

華人經濟和香港

首次移民潮與南北行興起

香港第二次移民高潮帶來海派文化

中國百貨公司的先驅

顧華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