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截止2007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75畝(其中:田112畝,地163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三七、油菜、草果、八角、小麥等作物。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0戶通自來水。有20戶通電,有2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戶。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3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0輛,機車5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0戶。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萬元,其中:經濟作物收入9萬元;畜牧業收入12萬元(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101頭,肉牛2頭);漁業收入0萬元;林業收入2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8萬元;工資性收入5萬元其中:外出勞務收入5萬元,其中:外出務工人數5人,在省內務工人數3人,在省外務工人數2人。
農民人均純收入216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
人口衛生
截止2007年底,該村有農戶20戶,共鄉村人口111人,其中男性50人,女性61人。其中農業人口111人,勞動力60人。該村以壯族為主(是漢族、壯族混居地),其中壯族110人,漢族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鎮衛生院8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通寺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水碓房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2.5公里。
此村原名汗灘,因賊搶劫村破,後有人遷回建屋定基,故此得名。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0.17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年度該村小組的收入、支出情況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2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4 人,少數民族黨員17人,其中男黨員19人、女黨員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