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渠縣義和鄉地處渠縣東北部,位於東經106°53′51″~106°57′38″,北緯31°04′56″~31°08′52″,東臨達縣香隆鄉,南靠渠縣大義鄉,西與渠縣柏水鄉、營山縣明德鄉接壤,北與平昌縣佛樓鎮相鄰,素有“一腳踏三縣”的美譽,1996年國務院在義和鄉五星村6組皂角埡村民喻既剛家門前設立“三縣界碑”,至今保存完好。
行政區劃
轄店灣、白石、五星、橫嶺(已合併高峰村)、清源、前進6個村委會。
全鄉幅員面積37.1平方公里,轄5個村34個村民小組,有漢族、土家族、瑤族等3個民族,全鄉總農戶2343戶8671人,其中農業人口2327戶8647人,少數民族人口2人(土家族1人,瑤族1人)。耕地面積9837畝,其中田5669畝,地4168畝(其中:25度以上坡地1636畝),林地1050畝,宜林荒山3320公頃,森林面積1367公頃,果園1050畝。森林覆蓋率51.75%。
鄉政府駐地(翁家河)距渠縣城68公里,距土溪火車站34公里。1933年夏,紅九軍二十六師經過此地,在現五星村石椏子坎下聶家院子(現五星村4組)建立了渠縣蘇維埃,後遷至佛樓寺(現巴中市平昌縣佛樓鎮文昌宮)。並在貴福設立區蘇維埃及黃泥、柏林、貴福、千佛、義和等鄉蘇維埃,發展游擊隊,1933年7月在與營山交界的“義和場”打響了著名的“營渠戰役”,斃敵300餘人,活捉了匪首“陳毛牛”。1933年冬月初二,紅軍從貴福經義和往平昌方向撤走,歷時三個月。期間,紅軍在貴福、涌興一帶留下了珍貴的標語,紅九軍二十六師在義和鄉五星村喻家灣岩石上留下了“擴大民族革命戰爭”巨幅石刻標語。
歷史沿革
“義和場始建於清光緒17年(公元1891年),1924年置義和場,民國年間屬渠縣上北路貴福區所轄,由於地處渠縣、營山、平昌“三縣”交界,因邊界糾紛常引發生流血事件,同年8月,三縣縣長和當地有名的士紳在義和場上通過協商,明確了各自的界限,此後再未發生邊界糾紛,為留作紀念,將此地取名“義和場”,並商定每逢2、5、8日,為當地民眾聚會的日子,延續至今。同年12月置“義和鄉”,1949年12月解放,屬渠縣人 民政府第五區所轄,1958年更名義和公社,1967年改名“紅光公社”,1973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渠平村劃歸平昌縣佛樓鄉(平昌縣佛鎮)所轄管理,同年更名為“義和公社”,1984年恢復“義和鄉”名至今。
自然環境
義和鄉屬深丘地貌,四面環山,境內有河流一條(由高峰水庫、五星水庫、橫嶺村溝水庫、前進村爛泥溝水庫、鐵爐溝水庫支流匯集而成)屬涌義河源頭之一。溪溝若干;有小(二)型水庫一座(高峰水庫), 位於現橫嶺村2、3、4組,1970年動工,1973年2月建成,水面45畝,可蓄水19.6萬方,可灌溉農田650畝;有大小山坪塘112口,總蓄水量68.7萬方,灌溉農田4200畝。
資源特色
義和鄉是典型的農業鄉鎮,地上無廠,地下無礦,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大麥、小麥、高粱、紅苕、胡豆、豌豆、大豆等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為主,經濟作物以蓮藕、生薑、商品蔬菜為主;水果以桃、李、梅、枇杷、柑桔、梨等為主;養殖業以養豬、牛、羊、雞、鴨、鵝、兔為主。交通建設
交通
境內有村、社級公路23.7公里。義(和)—佛(樓)公路(通縣路)起始點在翁家河,全長7.6公里,極大的方便了民眾的生產生活。
文物古蹟
境內有紅軍石刻1處,有維埃紅色政權遺址2處(縣蘇維埃紅色政權遺址1處、鄉蘇維埃紅色政權遺址1 處)、清代古墓3處、紅山1座(老紅軍父母安葬地)、皂角椏雙柏古樹(合 抱樹),距今已有350多年歷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