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扇鼓舞

羊皮扇鼓舞

羊皮扇鼓舞,早先是一種以跳神、接神、驅鬼為主的民間祭祀活動。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羊皮扇鼓舞頗具氐羌民族遺風。

歷史沿革

據考證,當地稱為“師公之舞”的羊皮扇鼓舞與原始社會的巫術表演活動密切相關。隨著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羊皮扇鼓舞從原始的祭祀、跳神活動中脫胎出來,演化成為原生態的民族舞蹈。每逢歡慶豐收之時,當地民眾都會自發組織表演。表演者身穿青衣紅褲、腰扎紅帶,或奔或跳,若癲若狂,間或口中念念有詞;或說或唱,若吼若嘯,愈跳愈狂,愈打愈烈,可謂人助鼓力,鼓顯人威,給人以力量和振奮感。

活動時間

羊皮扇鼓舞 羊皮扇鼓舞

羊皮扇鼓舞的活動時間大都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日。俗話說:“十月的師公比驢忙。”因為這個時候,農民已將莊稼收到了家中,正是農閒時節。每個村都有各自的節日廟會,鄉民們趁此日子,請師公跳神慶豐收,再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以師公被從這個村請到那個村,顯得很繁忙。甚至有些家庭也請師公在他家裡跳神,給老爺的神靈還願。在很早以前,鄉民們並沒有認為這是舞蹈,他們用自己的方言稱“扇鼓舞”是“耍一段”或“耍一套”。在1957年甘肅省民間舞蹈調演後,才被正式稱之為“扇鼓舞”。

表演特色

羊皮扇鼓舞 羊皮扇鼓舞

羊皮扇鼓舞是一種男性舞蹈,因此,舞蹈的動作都很有力度,很粗獷,但有的動作又很文雅,因此它有“文舞”和“武舞”之分。從整體動作來看,它的每個動作都有規範,技巧性也較強,如動作名稱“纏頭過腦”、“鸚哥松毛”、“摔胯”、“聳肩打鼓”、“彈腳”、“錦雞躥牡丹”、“打尖腳”、“反耍鼓花”、“擺壇”等,而它的“拜四門”和“纏頭過腦”、“反耍鼓花”則繼承了傳統的表演儀式,也是整個“羊皮扇鼓舞”的紐帶,使“扇鼓舞”具有更完善的舞蹈性。羊皮扇鼓舞具有民間舞蹈的特殊風韻,它粗獷的舞姿表現了隴南山區人民豪邁的性格和氣質。近年來,隨著西和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大,這一民間藝術重新煥發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