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官僚大家庭的叛逆兒
1900年5月8日,羊棗出生於湖北沔陽縣(今仙桃市)一個新暴發的封建大家庭中。羊棗的祖父楊東祿是鄉間秀才,行醫賣字養家餬口,未及“而立”便拋下妻子和兩個幼子,即6歲的楊介康、3歲的楊會康撒手西去。楊家兄弟在舅家的幫助下求學讀書。楊介康中了1892年“光緒十八年壬辰科”進士,位在三甲第141名,後做了京官。羊棗的父親楊會康也以科舉入仕,清末當過九江道台,民初進入北京政府內務部,後出任湖北省財政廳長、代省主席等職。
發跡後的楊家十分重視子女教育。羊棗5歲入家塾,14歲考入清華預備學校。1919年,19歲的楊廉政因參加五四運動被學校開除,受到父親的嚴厲訓斥。正在上升的官僚怎能容忍兒子反對政府?他對小廉政自我斷送了赴美鍍金的前程而痛心疾首,甚至把他弄回家囚於鎖。不久,楊廉政改名為楊九寰,考入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即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機械科。1921年唐山工業專門學校(今西南交通大學)與上海工業專門學校組建交通大學,分別改稱交通大學唐山學校和交通大學上海學校。兩校間進行了學科調整,上海學校之土木科移並至唐山學校,唐山學校之機械科移並至上海學校)。楊九寰隨唐山機械科轉讀於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機械系,1923年以全系第二名的成績畢業,供職於上海鐵路局達10餘年。
1932年初,羊棗的六妹楊剛自北平來上海。楊剛1930年在燕京大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北方左翼作家聯盟的發起人之一。她介紹四哥羊棗閱讀馬列著作和一些進步書籍,向他宣傳所謂“實業救國”和西方的民主在中國行不通,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才能救中國。已和封建官僚大家庭斷絕了聯繫的羊棗也逐漸認清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本質,拋棄了個人主義的立場,立志“絕不離開中國共產黨一步”。1933年初,經周揚介紹,羊棗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半年後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秋,羊棗執掌“左聯”宣傳部。兩年多的時間裡,羊棗勤奮寫作,頑強戰鬥,不做“空頭文學家”,寫出了大量文章。他的作品大致可分為四類,即以學理工科所長撰寫的科普小品文、雜文、報告文學和譯文。
發表的報刊主要有,一是陳望道主編的《太白》半月刊,二是《中國日報》“動向”副刊和《申報》“自由談”副刊,三是《文藝新地》。
他以“楊丹蓀”筆名譯出《今日蘇聯國》,全面介紹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現狀。
羊棗1934年寫的反映紗廠女童工苦難生活的報告文學《包飯作》和夏衍1936年寫的《包身工》、《包身工余話》,可謂姊妹篇。夏衍曾說,乍見到羊棗時,想像這位公子哥兒“他是不能和我們一路的”,後來通過長期的交往,愈加感覺到像羊棗這樣“能孜孜兀兀地在實踐中求真理的朋友,實在並不多。”
1935年秋,羊棗辭去鐵路局職務,和夏征農一起南下,在陳道望主持的廣西師專任教。這是共產黨新開闢的一項工作,以教書作掩護,利用蔣桂系的矛盾,動員一切可能的力量抵禦外來侵略。
“新聞奇才”的戰場
1937年6月,羊棗奉派到蘇聯塔斯社上海分社工作,任電訊翻譯。他接觸新聞是從翻譯外電開始,因此往往最先了解國際時事動態。根據抗日救亡運動和世界反法西斯鬥爭形勢的需要,羊棗開始撰寫軍事評論和國際政治論文。“八一三”淞滬抗戰中,他對戰局發展趨勢精闢獨到地分析,鼓舞著中國軍民奮起與日本侵略軍作殊死抗爭。上海淪陷後,羊棗又在租界內堅持戰鬥。他和夏征農、艾思奇等合編《新認識》半月刊和《文化糧食》半月刊,和夏衍共編《抗戰文庫》,自己獨自主持《國際知識彙編》,並利用在塔斯社訊息靈通、資料豐富的有利條件,給《導報》、《譯報》、《譯報周刊》、《神州日報》等發稿。羊棗所撰的一系列國際評論,以鞭辟入裡的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指出綏靖政策可能帶來的惡果,揭露侵略者的虛偽嘴臉,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形勢,增強抗戰自信心。
日本占領軍對新聞檢查日益嚴厲,即使在租界內也處境險惡。不得已羊棗於1939年底到香港,著名的《星島日報》立即請他出任“軍事記者”,為《星島日報》撰寫軍事評論,並為《華商報》寫稿。
1941年9月,由梁漱溟任社長的民盟機關報《光明報》創刊,羊棗應邀到該報主編國際新聞版。曾任總編輯的薩空了在《回憶難忘的1941——悼念羊棗同志》中寫道:“我和羊棗同志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共事,我們白天應付紛至沓來的矛盾,晚間去報社和編輯部同仁議論當前鬥爭形勢,研究報紙如何編排……斗室條桌,坐次櫛比,人人燈下埋頭苦幹,肅穆寂靜。在這個無聲的戰場裡,羊棗同志是堅持戰鬥的一員。”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失陷前夕,位於擺花街的《光明報》編輯部才宣告解散。過人的才華和勤奮的工作,使羊棗在新聞界聲名鵲起,被稱為“新聞奇才”。
1942年,羊棗輾轉到達桂林。在七星岩下的小木屋中,他以三個多月的時間寫成兩本書:《論太平洋大戰》、《太平洋暴風雨》,旋被《大剛報》重金禮聘出任總編輯,他的“獨家新聞”吸引了湘桂一帶大量讀者,因而名聲大震,又引起新聞檢查機構的不安,羊棗遂被以“言論左傾”的名義解聘。
1944年6月,經黎澍介紹,羊棗來到戰時福建省會永安,任省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他還兼任美國駐華大使館新聞處東南分處中文部主任,受聘為民辦《民主報》主筆,主編《民主報》,又掛了個省政府參事,與省政府編譯室合辦《國際時事研究》。儘管有了些“官方”色彩,但羊棗名聲畢竟太大了,他在用筆開闢“第二戰場”抨擊日本帝國主義和法西斯的同時,也尖銳抨擊了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國民黨當局。
1945年7月,也就是八年抗戰即將取得最後勝利的前夕,曾參與策划過“皖南事變”的顧祝同下令逮捕了當時在永安的羊棗等29位進步文化工作者。1946年1月11日晨,在杭州監獄遇害。英年46歲。
訊息傳出,舉國震驚。延安《解放日報》連續發表新聞、通訊和悼念文章。上海文化界,新聞界為羊棗舉行公祭,郭沫若主持,馬敘倫致悼詞。出殯時羊棗生前友好數百人為其執紼,柳亞子為墓碑題字。
子女後人
羊棗早年娶同鄉的大家閨秀楊惠為妻,1921年10月生了楊朝漢,後改名耿青,抗戰時期加入了新四軍,後任國防部五院(即後來的七機部、航天部),黨委常委、科技部部長,成為院長錢學森的科技組織工作助手。
耿青之妻林佑(原名龔維懿),為原山東省長龔積柄之女,抗戰時期加入新四軍,後任中國科技大學黨委委員、無線電系總支書記、副主任、輕工部工藝總公司副總經理、部咨委委員。
耿青、林佑的長子楊南征在部隊時有《智慧型軍隊》等多種著作問世,現供職於中央電視台。他們的另三個兒女分別考入國外知名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