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據《濮州志·古蹟》載:“羊角哀墓在張大人莊東,墓前有碑。”左伯桃、羊角哀合葬墓位於今鄄城縣東北20公里的吉山鎮李胡同村西,西北距張大人莊約600米。
墓葬建制
墓封土現存直徑3米,高2米,封土前立有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7年)年“范縣古義士左伯桃表墓碑”。1979年被鄄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左伯桃碑
碑文的最後部分作銘曰:“吾讀琴操,哀三十窮,猗嗟羊左,淳淳古風,一諾不諭,榮瘁同盡,死交千古,令聞不殞,梁山永峙,瓠河半湮,死士之隴,重於生人,立石旌義,惟令之德,呂歷國俗,保此封城。”
古文記載
《列士傳》曰:“ 羊角哀、左伯桃二人為死友,欲仕於楚,道阻,遇雨雪不得行,饑寒,自度不俱生。伯桃謂角哀曰:‘俱死之後,骸骨莫收,內手捫心,知不如子。生恐無益而棄子之能,我樂在樹中。’角哀聽之,伯桃入樹中而死。楚平王愛角哀之賢,以上卿禮葬伯桃。角哀夢伯桃曰:‘蒙子之恩而獲厚葬,正苦荊將軍頉相近。今月十五日,當大戰以決勝負。’角哀至期日,陳兵馬詣其頉,作三桐人,自殺,下而從之。”此歿身不負然諾之信也。
景點圖片
地點爭議
山東鄄城和南京高淳爭春秋名人“羊左”墓
在山東鄄城,羊左合葬墓是景點之一,被列入縣級文保單位。南京高淳漆橋鎮後皋村也曾有左伯桃、羊角哀墓,雖然文革時期被毀,但村民們在古墓原地建起小屋,每逢過節當祖先一樣祭拜。兩地都說有羊左墓,究竟哪個是真的,哪個年代更悠久呢?
民國《高淳縣誌》中,不僅講述了左伯桃、羊角哀的故事,並且考證古墓的由來。清代高淳文學家汪匯在《來西雜錄》中說,高淳後皋村孔家人的莊田,說是在羊角頭,一開始不知道羊角頭的由來。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左伯桃、羊角哀墓,墓旁邊還有石馬躺在草地上,沒有碑記。而《高淳文物》也記載:羊左墓位於漆橋鎮後皋村,人稱“王墳”,今毀。
對此說法,山東鄄城旅遊局的工作人員不服,“我們的羊左合葬墓是春秋時期的,古代的典故里都有記載,我們鄄城縣縣誌里也有記載。”這位人士介紹,當地的縣誌中就提到羊左合葬墓就在鄄城,而且當時的燕楚古道途經鄄城縣李胡同村和張大人莊一帶,古廩邱、羊角城舊跡都在那一帶,這符合左伯桃、羊角哀兩人從燕國去楚國的說法。
山東菏澤市文物專家孫明說,上世紀90年代,他曾經在孫臏旅遊城做考古調查,當時的羊左合葬墓已經是作為遺址類的文保保護下來了,“不過,沒有對羊左合葬墓做考古勘探,所以不知道具體範圍、結構”。而鄄城旅遊局辦公室的一位負責人介紹,羊左合葬墓在1979年就列入了縣級文保單位,古墓還在,是一個直徑3米,高2米的大土墩。“古墓前面還有一塊清代人立的碑,這塊碑也有些殘損了。”這位人士介紹,清代人的碑已經建亭子保護起來。那塊碑叫“范縣古義士左伯桃表墓碑”,立於1807年,高1.7米,面還有清代學者孫星衍撰寫的碑文,正文書,共14行,行38字,共527字。碑文記述了羊角哀、左伯桃二人的義行和對他們合葬墓的考證。 “在當地幾十里區域內,喪葬習俗中仍保留著與羊左合葬墓有關的內容,人去世入殮後,棺木上要放一藍色小瓦,上用紅繩綁一箭鏃,箭鏃頭對荊軻墓方向,瓦上刻‘箭射荊軻’四字,以保逝者不被荊軻所擾。”
鄄城縣文物管理所所長路維民告訴記者:“我們這裡的羊左墓及墓碑更符合春秋時代的埋葬方式。”
專家觀點
高淳羊左墓可能是“懷舊”
高淳文物專家濮陽康京推測,後皋村人們口中的“王墳”不是羊左墓,而是東漢時期的貴族墓。
上世紀80年代,濮陽康京就曾經到後皋村去調查羊左墓,“去了以後,就看到一些磚頭,已經沒有古墓了。那些磚頭是幾何紋的,一看就是東漢時期的。”
濮陽康京列出了自己的幾點證據:首先路線不對,羊左是燕國人,當時的境地在河北一帶,他們去楚國(湖北一帶)的路上,不應該會經過高淳;其次,墓葬不符合春秋時期的埋葬方式,春秋時期還沒有出現磚砌墓,那時候的古墓都是深埋在泥土中的,採用豎穴式埋葬法。只有到漢代以後,受風水的影響,才出現了磚室墓。而且,從墓磚的花紋、大小來看,就是東漢時期的。
那為何村民們會說“王墳”就是“羊左墓”呢?
濮陽康京說,這是一種懷舊情緒。南宋,當時的政權從北方遷到了南方,很多貴族從北方遷移到了高淳,由於思念家鄉,於是把一些地名命名為家鄉的地名。“高淳這種懷舊現象很多,漆橋有一系列的典故。人們思念家鄉,一處處地名、景象和家鄉相對應,並且塑造起來。一代傳一代,所以導致縣誌也出現了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