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46年1月20日出生於遼寧省彰武縣,祖籍四川省新都縣。青少年時期生長在江西南昌,畢業於南昌市第二中學。
1969年7月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飛機及發動機系飛機設計專業,1970年8月參加革命工作,198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0年8月至1982年8月,先後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山軸承廠、鐵道部南昌鐵路局工作,任技術員、助理工程師。榮獲過“技術革新能手”稱號和南昌鐵路局 “科技管理優秀獎”。
1982年8月至1987年1月,在鐵道部車輛局底圖室和技術處從事技術管理工作。他先後參加編輯和校審了技術標準、規範手冊等10多集,參加了對“準軌鐵路客車通用技術條件”等百餘項鐵道部部頒標準,以及“塗裝前鋼材表面鏽蝕等級”等8項國標的修改、制定和審核工作。
1987年1月至1989年3月,在國家科委條件財務局政策研究室工作,先後任主任科員、工程師、副處長。在這一時期他主要參加了有關科技撥款制度改革的調查、研究、分析和管理工作;曾先後參加起草了一些有關政策和檔案,多次參加地方和大院大所科技撥款改革的調查工作;參與了《中長期科技發展綱領》的起草和研討工作等。在工作中他表現出了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指導基層工作能力。
1989年4月至1994年9月,在國務院辦公廳原秘書四局工作。先後擔任二等秘書(副處級)、一等秘書(正處級)、組長等職務及副研究員職稱。他負責聯繫辦理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人口計生等方面的工作。
1994年9月,從國務院辦公廳抽調籌備組建中國工程院,至2000年7月,先後任中國工程院辦公廳負責人、副主任、正局級巡視員。並主持過辦公廳全面工作。在工程院初創時期,為工程院辦公地點的選址、搬遷,改善工程院辦公用房和職工居住條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加強工程院對外宣傳和財務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協調工作。1998年5月榮獲國家科技部頒發的“火炬計畫貢獻獎”。
2000年7月至2001年11月,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作,任辦公室副主任(正局級),積極協助基金委領導推進機關機構改革方案的落實。他負責基金委後勤工作,主抓了機關後勤服務體系的建立;負責對外宣傳工作,於2000年9月牽頭召開了由中辦、國辦、國家科教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門參加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政務信息工作座談會,加強了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加大了相關媒體的聯繫,推動了科學基金科技政務信息建設。其間,還參加中央黨校進修班學習,撰寫了《加速我國自然科學研究,促進生產力發展》等兩篇論文。
2001年11月,調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任副院長(正局級)兼任中國鐵道博物館館長;2005年3月任調研員(正局級)。他熱情關注青藏鐵路建設,在青藏鐵路建設前期和工程建設進程中做過大量的工作。曾帶領鐵科院及有關單位的工作人員四上青藏高原,深入青藏鐵路建設第一線進行調查研究;多次參加由國務院和有關部委召開的相關會議,提出了許多最佳化青藏鐵路建設的可行性建議,為青藏鐵路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還主持了鐵科院轉企後參加北京市社會醫療保險工作,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召開了各種類型的座談會,制定了《鐵科院職工補充醫療保險暫行辦法》,於2002年9月1日順利完成職工參加北京市醫療保險工作。他兼任中國鐵道博物館館長,研究部署博物館各項工作,親自主持機車車輛展廳的布展工作,研究制定鐵路史展陳大綱等,為中國鐵道博物館的建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003年北京市“非典”期間,他主持鐵科院防治“非典”工作,積極思索果斷決策,及時處理了一些非常時期的特殊情況,被授予防治“非典”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08年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他十分關注災區的情況,在自身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的狀況下毫不猶豫地向災區捐獻了一萬元,表現了一個人民公僕大愛無疆的高尚品格。
羅迎難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11月9日12時59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65歲。
主要貢獻
在國辦工作期間:
他曾具體負責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籌建工作,起草了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家高新區和有關政策規定》;參與協調、制訂了有關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積極推動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及全國五十三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立,都有他所付出的汗水和辛勤勞動。
他對所聯繫的海洋和極地工作傾注了極大的關注與熱情,參與了海洋和極地的規劃及相關檔案的起草制定,協調有關部門解決了“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購置和改裝經費等問題,並曾親赴南極長城站考察了解情況。
在他積極協調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內地震應急反應預案》成為我國在防災減災領域的首部預案,對規範我國地震應急工作、提高社會的防震減災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三峽工程論證階段,他曾受國務院領導委派組織一百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赴三峽考察;為保證三峽大壩工程的安全,他還積極參與協調了長江三峽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從可行性研究到立項、實施、竣工、驗收,至始至終都傾注了他的心血及對三峽的眷戀。
他曾兩次參加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工作,參加協調成立中國工程院及第一批院士遴選工作。
他還曾受國務院有關領導委派赴香港,對“何梁何利基金”的建立發揮了很關鍵的協調作用。
擔任職務
羅迎難同志還長期擔任中國專利代理協會會員、中國大洋協會理事、中國環保聯合會理事、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理事、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科技金融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科技風險投資協會名譽副主任等社會職務。
人物評價
他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勤懇務實、敬業奉獻、為人正派、團結同志,認真履行審核、督查、調研職責,積極發揮參謀助手作用,努力做好為國務院領導同志、部門地方和人民民眾的服務工作,很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