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羅衍宗,一個普通的農民,被百姓譽為“”電影大亨“,被領導譽為“”精神大亨“。””從2007年3月起,他自籌資金購買電影放映設備,一直堅持走村串屯為鄉親義務放映。至今累計已達1200多個場次,他分文不收。他關心照顧孤寡老人並向困難家庭伸出援手。經常買物送衣前往探望孤老和困難家庭,總計達20多人(戶),為此而慷慨付出的愛心善款,累計達到2萬多元。特別是對屯茂村梁文卿和厚孟村賴相南等老人的關心照顧,更是令人感受到他不是親人卻勝親人的博大愛心。一度因病變癱的賴相南老人,他親自給送去醫院就醫並像對待親生父母般給予侍候,出院後接回家裡悉心照顧。他熱心公益。村里拉電、挖井、修路、建設文化活動中心等公益實事,他都帶頭捐資,帶頭投勞,做民眾表率。公益捐資或操辦公事所用去的錢款,這些年來總計達50000多元。
風雨無阻的“電影大亨”
夕陽西下,群山如黛。“放電影了!”欽州市欽北區板城鎮陸屋村像過節一樣熱鬧起來,村裡的空地上坐滿了男女老少,為了占個好位置,有的村民還沒吃晚飯就帶著凳子趕來了。村里熱鬧場面讓70多歲的羅大爺笑著合不攏嘴,仿佛又回到了年輕時代。
電影是板城鎮官莊村年近60歲的農民羅衍宗義務為村民放的。為了放好這場電影,他天沒黑就開始準備。給鄉親義務放一次電影不難,難的是一如既往的堅持。羅衍宗做到了。出工出力,還要往裡貼錢,但為了鄉親開心,這位普通村民從2007年堅持走到今天。這些年來,他行走在田間地頭,只要不颳風下雨,板城鎮村民準能看上經典的老電影。“一年至少要放200場。”羅衍宗說。至今共放了1000多場,觀看民眾多達50萬人次。而這也逐漸成為當地農民業餘文化的一部分。羅衍宗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電影大亨”。
知識搶答成熱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是什麼?我國為什麼要實行計畫生育政策?現代型人口再生產的特徵是什麼……”母親抱著孩子站在凳子上,孩子騎在父親的肩膀上里里外外的鄉親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現場氣氛十分活躍。
這一連串頗有難度的問題,絲毫沒有難倒鄉親們。40歲出頭的楊毅敏搶過話筒毫不遲疑地搶答出來後,舉著獎品一個鋁桶,高興地笑成一朵花。面對記者的驚訝,她快言快語地解釋,“其實這些問題都挺簡單的,我們家離村委會挺近的,一天農活忙閒下來,就去看看報紙,聽聽新聞,所以基本都懂一些的。”
板城鎮睦家村是個有兩千多人的大村,社會治安曾出現一點問題。為了改善村風,豐富民眾的業餘生活,羅衍宗主動到該村放電影,通過放電影的機會宣傳計生、戒毒、新農保等政策。在放映過程中,他有針對性地穿插播放一段普法知識,讓更多鄉親能通俗易懂地學法懂法。
為了吸引更多鄉親來看電影,羅衍宗自掏腰包買些小獎品舉行各種各樣的有獎問答題,自備了凳子、電風扇、礦泉水等。"大亨"來放電影的時候,鄉親們都出來聊聊天,拉拉家常,不僅很開心,也學到很多知識。上次搶答我還得過一個鋁桶呢。”屯茂村70多歲的老人羅志新說。
“這種以有獎搶答學習十八大精神的形式,效果不錯,村民在看電影中享受了樂趣,又學到了不少知識。”村幹部如是說。
“電影放完了鄉親還不走,總要聊一會。能活躍農村文化,讓大家娛樂一下,我也很幸福滿足了。”羅衍宗義務放電影的目的就這么簡單。
村幹部的總結讓羅衍宗頗有成就感:“村民們湊在一起看電影,鄰里氣氛融洽了很多。有電影看,有文化活動參加,村里風氣更好了。”
鄉村展廳里的“抗戰史”
板城鎮屯茂村曾是當地的“抗戰據點”。先烈的英勇事跡感動了羅衍宗,他利用到各村放電影的機會,陸續蒐集了不少珍貴抗日文史材料收藏起來。
提起這些珍貴文史,不得不提及羅衍宗的妻子鍾艷芬。她是欽州市一家企業的退休工人,同時也是欽州市收藏協會會員。國中文化水平的她,年幼時看到民族英雄劉永福的遺物被拿去當“四舊”燒毀,心裡想不明白,於是尋找機會搶回劉永福的臉盆架、官帽箱等物件當珍貴文物收藏起來。另外還收藏了一批抗日戰爭時期的軍人鋼盔、明清民國時期的老物件等。
為了傳承愛國主義精神,2012年8月,羅衍宗自掏腰包3000多元布置了一個展廳,舉辦了一場抗戰史展,將他和妻子多年收集的文史物品展示出來。還邀請了近10名革命老人到現場給村里年輕人講述當年抗日的故事。
羅衍宗不是村幹部,但關係到鄉親們利益問題總少不了他的身影。竹山村副支書陳翠東說,“村裡的路燈都是他自己掏錢裝的,連電費都是自個出。”“連羅衍宗家門前那塊能容納兩三百人的義務放映場,還是他用自己田地換來的。”……
睦家村一直沒有一個活動場所,羅衍宗作為鄰村熱心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帶頭捐資200元,還自掏腰包2000多元請推土機平整場地,“村民集資一些,政府資助一些,籃球場也就建成了。下一步我們還想做一個文化室呢!”羅衍宗說。
這幾年來,羅衍宗每年用於愛心善款至少三四千元,花在電影設備上也有好幾萬元。“我做這些事老婆都很支持我,多數都是靠她的工資生活。有時她一人還打兩份工呢。”羅衍宗對妻子讚不絕口。在城裡打工的孩子們也理解父母的善舉,經常寄些錢來幫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