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前,已有五代十國史志若干,多按梁、唐、晉、漢、周,以及吳、南唐、前蜀、後蜀等順序編次,如《新五代史》與《舊五代史》。陳鱣編撰《續唐書》,本乎明陳霆《唐余紀傳》之旨,以為後唐、南唐兩朝,上承唐祚,下啟宋朝,應當作為五代十國之正統。所以,他在本書《序》中說:“唐受命二百九十年而後唐興,歷三十年;後唐廢而南唐興,又歷三十年而亡。此六十九年,唐之統因未絕也。”幫不稱“五代”而稱“唐”。至於“唐書”前加“續”,則“仿科司馬彪《續漢書》,而此更參用蕭常、郝經等《續後漢書》例。”(《續唐書序》)
全書分《帝紀》七卷,《表》四卷,《志》十卷,《世家》十三卷,《列傳》三十六卷,共七十卷。作者於書後記:“快哉此日翻成案”,並落款“嘉慶十九年秋”,可知此書成於嘉慶十九年,即公元1814年。
本書除了對史料進行了重新剪裁外,更補新、舊《五代史》之闕,撰集《經籍志》一卷,收錄了該時代的文章典籍。此外,作者“廣考群編,兼徵實錄”(《序》),使全書材料較充實,考訂亦多可采。
陳鱣成此書三年後逝世,未及刻印。其外孫祝子虔尋得文士姜安,以校勘出版此書相托。其時,祝、姜兩人手中只有副本,於是,兩人“往返札商,訂正一千七百餘字,增添四百餘字”(《續唐書跋》),最終刻印出書,是為士鄉堂本,時為道光四年。其“士鄉堂”為陳鱣書齋名,阮元增曾書此三字相贈。而陳鱣手稿原本,一直未見記載。之後,光緒二十一年有廣雅書局復原刻本;再後,有《史學叢書》本。《叢書集成》本即據《史學叢書》本排印。
陳鱣自題續唐書後:
唐祚延年六十餘,舊名五代盡刪除。河東自可共和比,江左還應季漢如。不羨子京添半臂,漫教無黨注新書。快哉此日翻成案,多少清流怨氣舒。
嘉慶十九年秋七月己丑朔,紫微外史陳鱣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