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所謂“綠色建築”的“綠色”,並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徵,指建築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並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築,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築、生態建築、回歸大自然建築、節能環保建築等。
綠色建築的室內布局十分合理,儘量減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陽光,節省能源,為居住者創造一種接近自然的感覺。
以人、建築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環境的同時,儘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
標識
為貫徹執行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國家發展戰略政策,引導綠色建築健康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自2008年4月委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成立綠色建築評價標識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中心綠標辦)負責具體工作,已評出15項獲得“綠色建築評價標識”的項目。其中公共建築10項,住宅建築5項;獲得三星級標識的項目7項;獲得二星級標識的項目3項;獲得一星級標識的項目5項。這些建築的建築節能率、住區綠地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非傳統水源利用率、可再循環建築材料用量等綠色建築評價指標,都嚴格達到了《綠色建築評價標準》的相應要求,對減少建築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作出了確實的貢獻。
在評價過程中,為了完善我國的綠色建築評價標識體系,成立了專門的綠色建築評價標識專家委員會來解決評價中遇到的技術問題,並發布相關技術檔案,如《綠色建築評價技術細則補充說明(規劃設計部分)》和《綠色建築評價技術細則補充說明(運行使用部分)》;通過召開綠色建築評價標識記者見面會、國際綠色大會綠色建築評價與標識分論壇(2009年3月28日)和綠色建築評價標識推進會(2009年6月24日),將綠色建築評價標識活動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廣泛宣傳和推廣;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環境測控最佳化研究中心開展綠色建築標識諮詢服務,協助地方政府和業主方申請綠色建築標識。
目前評價一、二星綠色建築權力已經下放到部分省份,目前有26個省份可以自己評價一星和二星的綠色建築,三星綠色建築需要到住建部綠標辦和城科會進行評定,目前綠色建築發展速度南方快於北方,綠色建築發展較多的省市有廣東、江蘇、上海,現在北京和天津發展速度比較快。
內涵
綠色建築的基本內涵可歸納為:減輕建築對環境的負荷,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築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
發展史
世界綠色建築發展史
20世紀60年代,美國建築師保羅·索勒瑞提出了生態建築的新理念。
1969 年,美國建築師伊安·麥克哈格著《設計結合自然》一書,標誌著生態建築學的正式誕生。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使得太陽能、地熱、風能等各種建築節能技術應運而生,節能建築成為建築發展的先導。
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組織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口號,同時節能建築體系逐漸完善,並在德、英、法、 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廣泛套用。
1987年,聯合國環境署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1990年世界首個綠色建築標準在英國發布
1992年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推廣,綠色建築逐漸成為發展方向;
1993年美國創建綠色建築協會;
1996年香港地區推出自己的標準;
1999年台灣地區推出自己的標準;
2000年加拿大推出綠色建築標準。
中國綠色建築發展史
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中國政府相續頒布了若干相關綱要、導則和法規,大力推動綠色建築的發展。
2004年9月建設部 “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的啟動標誌著我國的綠色建築發展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
2005年3月召開的首屆國際智慧型與綠色建築技術研討會暨技術與產品展覽會(每年一次),公布“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獲獎項目及單位,同年發布了《建設部關於推進節能省地型建築發展的指導意見》。
200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頒布了《綠色建築評價標準》。
2006年3月,國家科技部和建設部簽署了“綠色建築科技行動”合作協定,為綠色建築技術發展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奠定基礎。
2007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又出台了《綠色建築評價技術細則(試行)》和《綠色建築評價標識管理辦法》,逐步完善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築評價體系。
2008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推動綠色建築評價標識和綠色建築示範工程建設等一系列措施。
2008年3月,成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節能與綠色建築專業委員會,對外以中國綠色建築委員會的名義開展工作。
2009年8月27日,我國政府發布了《關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提出要立足國情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
2009年11月底,在積極迎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召開之前,我國政府做出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並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
2009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環境測控最佳化研究中心成立,協助地方政府和業主方申請綠色建築標識
2009年、2010年分別啟動了《綠色工業建築評價標準》、《綠色辦公建築評價標準》編制工作。
設計理念
綠色建築設計理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節能能源
充分利用太陽能,採用節能的建築圍護結構以及採暖和空調,減少採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定風冷系統,使建築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築採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
節約資源
在建築設計、建造和建築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約用水。
回歸自然
綠色建築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建築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築材料和裝修材料。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綠色建築的建造特點包括:對建築的地理條件有明確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地溫適宜,地下水純淨,地磁適中。
綠色建築應儘量採用天然材料。建築中採用的木材、樹皮、竹材、石塊、石灰、油漆等,要經過檢驗處理,確保對人體無害。
綠色建築還要根據地理條件,設定太陽能採暖、熱水、發電及風力發電裝置,以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世界各國對建築節能的關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建築使用能源所產生的CO2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來源。節能建築成為建築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築也應運而生。
三大誤區
綠色並不等於高價和高成本
在樓盤銷售以廣告轟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的年代,“綠色建築”也毫無例外地成為房地產商們朗朗上口的新詞兒,以至於讓人們誤以為綠色建築就是高檔建築。
綠色建築的成本究竟怎樣,是否會成為提高房價的因素,住房和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做出了回答:
綠色建築是一個廣泛的概念,綠色並不意味著高價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窯洞冬暖夏涼,把它改造成中國式的綠色建築,造價並不高;新疆有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築,它的牆壁由當地的石膏和透氣性好的秸稈組合而成,保溫性很高,再加上非常當地化的屋頂,就是一種典型的鄉村綠色建築,其造價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謂價廉物美。
在中國老百姓收入不太高的情況下,大家對房價和房屋成本是非常敏感的。仇保興說,我們引進綠色建築標準和技術時,就充分考慮了這些問題,規定綠色建築所採用的技術、產品和設施,成本要低,要對整個房地產的價格影響不大。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套用了這些技術和設備後,投資回報率是很高的,因為住戶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電費、水費和其他能源費的開支,一般5年到8年之內,就可以把成本收回來。比如,德國一家公司援助的一項建築節能改造項目,政府給每戶出3000元錢,住戶自己出2000元錢,國外援助2000元,總共一戶投資7000元錢,對建築進行了從外保溫到供熱、智慧型、玻璃、門、天花板和水循環系統的全面改造。改造後,住戶一年所減少的開支就達到3000元以上,周邊的許多老百姓也要求運用這些技術。
仇保興說,並不是現代化的、高科技的就是綠色的,要突破這樣的認識誤區。把綠色建築和建築節能的發展道路定位在高端、貴族化,不會取得成功;事實證明把發展道路確定為中國式、普通老百姓式、適用技術式,綠色建築才能健康發展。以前的智慧型化就走過彎路,許多智慧型建築,停留在保全、音響控制等方面,線路搞得非常複雜,造價也非常高,甚至耗電量居高不下,這不是智慧型建築應有的發展道路。資訊時代,智慧型化應該是多用信息,少用能源。現在有些地方推行智慧型開關,用手機就可以控制家裡的能源開關,冬天走的時候,就把供熱開關關掉,下班之前半個小時,手機一按,就能把供熱開關啟動,這樣回到家裡時,屋裡已經暖洋洋的。主人在外邊工作的時候,家中不供熱,能省1/3的能源。再如,許多南方地區,房子裡的空調40%是為了應對室外的陽光,安裝一個很小的智慧型測溫裝置,當太陽光正熱時,遮陽簾自動升起來,減少射入室內的陽光,減少空調的能耗。這樣的智慧型建築才是綠色的,才是符合我們時代要求的建築。
仇保興坦言,因為綠色建築的標識不明確,人人都可以濫用,“綠色建築”也就成為一些房地產開發商提高房價的欺騙性概念。現在應大力推廣綠色建築的標識,通過對建築的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室內環境的具體性能進行實測,給出數據,規定對生態環境的保障。把綠色建築從一個簡單的概念變成定量化的檢測標準,對達到標準的給予綠色建築的標識,這樣偽綠色就會現原形,最終會退出房地產市場。
綠色建築不僅局限於新建築
“我國新建建築節能工作做得較好,基本遵循了綠色建築的標準;但把大量既有建築改造成綠色建築的工作推進得不是很順利,許多既有建築仍是耗能大戶。”業內專家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據建設部統計,新建建築在設計階段執行強制性節能標準的執行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了2007年的97%;施工階段執行強制性節能標準的執行率由2005年的21%提高到了2007年的71%,總共每年可節約700萬噸左右標準煤。未來的30年之內,我們還要新建400多億平方米的建築,在現行建築管理體系中,達不到綠色建築標準就不得開工,所以新建建築的節能只是執行問題,難度並不是很大。難度在於我國現在既有的400億平方米建築的節能改造,如何讓既有建築成為綠色建築。
比如,北方地區集中供熱的建築面積是63億平方米,占全國建築面積總量的10%多一點,卻占全國城鎮建築總能耗的40%。供熱“大鍋飯”中,有人是開著窗享受暖氣,非常浪費。我國單位面積採暖平均能耗折合標準煤為20公斤/平方米·年,為北歐等同緯度條件下建築採暖能耗的1~1.5倍。我們需要在既有建築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戶計量”的概念,需要改革在我國實行了數十年的“單位包費、福利供熱”的供暖體制。
據仇保興介紹,既有建築現在從樓上到樓下都是一條管道供熱,是串聯式的,每一戶裝一隻計熱表,不可行。現在技術上已經有所突破,引進歐洲的先進技術,在每個散熱片上裝一個計量表,成本低,非常適合中國的計量改造。這使得供熱也像供水、供電一樣,是嚴格計量的,是可以調控的。據估算,在北方地區,如果房間裡供熱是可以調節的,不用開窗,就可以節約15%的能耗;如果是可計量的,主人出差或者上班時把暖氣關掉,回來以後再開,就可以節約30%的能耗。30%的能耗意味著北京市冬季採暖節省500萬噸煤,就相當於減排1000萬噸的二氧化碳氣體。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也是一個艱巨的節能減排目標,需要加大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
建築節能不只是政府的職責
每台電器設備在待機狀態下耗電一般為其開機功能的10%左右;一盞11瓦的節能燈相當於60瓦的白熾燈亮度;選用電子鎮流器,較傳統鎮流器省電30%;變頻式空調較常規的非變頻空調節能20%至30%。
這些節能小竅門看似細小,日積月累,卻能節省不少能源。推廣綠色建築不只是政府的職責,廣大居民也是綠色建築的最終實踐者和受益者。很多建築本身的節能效果不錯,可居民在裝修過程中,把牆皮打掉了,或者換了窗戶,拆掉天花板,這樣就破壞了建築本身的節能性和環保性。
仇保興表示,現在規定,凡是財政投資的項目,都必須達到建築節能的最低標準,一定要套用建築節能的標識;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不管哪個公司或機構建造,都必須是節能的綠色建築,這需要政府去實施,也需要廣大市民關心監督。仇保興說,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不能只停留在專家、政府官員和一些大企業、大城市,應進入尋常百姓家。要讓老百姓知道什麼是綠色建築,不是有鮮花綠草、噴泉水池、綠化得好的樓盤就是“綠色建築”。如果老百姓都能關注到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對室內環境的影響、二氧化碳氣體的減排,那么大家的共識就會形成綠色建築的市場需求。有了市場需求,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才能在全社會廣泛地推廣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