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經濟學界對於通貨膨脹的解釋並不完全一致,通常經濟學家認可的概念是: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通俗的講就是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通貨膨脹。
西方經濟
在西方經濟學中,通貨膨脹是指整個經濟的總價格水平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呈持續上升狀況。某些商品的價格上升,並不一定是通貨膨脹,因為它的影響可能會被其他商品的價格下降所抵消,從而總的價格水平並無變化。
另外,季節性的、臨時性的物價上漲,也不能算做通貨膨脹。只有總價格水平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呈現持續上升的狀況,才算是通貨膨脹。
表現形式
通貨膨脹是指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市場貨幣供給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紙幣流通是通貨膨脹存在的基本前提,貨幣供給量過多是通貨膨脹產生的根本原因,而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則是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
商品本身兩個因素
商品本身具有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相應地具有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兩種表現形式。商品的自然形式,也就是使用價值的表現形式,是指商品的種類、形狀、性能等,如分割物品的鋸,古代是手工鋸,現代有手工鋸,也有電鋸,還有雷射鋸等。使用價值不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而商品的價值則不然。商品價值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就像人們想要看見自己的臉必須通過鏡子一樣,商品價值只能通過它和別的商品發生交換時才表現出來,一種商品的價值通過與另一種商品相交換表現出來,這就是商品的價值形式。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先後採用了四種形式,最後發展成為貨幣形式。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是指在進行簡單的或偶然的商品交換時,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這種價值形式是在原始社會末期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以前出現,當時還不存在專門為交換而進行的商品生產,氏族和部落之間只是把偶爾剩餘的產品拿出來交換以調劑餘缺。交換是物物交換,以物易物。所以,一種商品的價值只是偶然地、簡單地表現在另一種商品上。這種價值形式的公式是:
一隻綿羊=兩把石斧
在這個簡單的等式中,綿羊和石斧兩種商品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綿羊起主動作用——它主動地把自己的價值表現在石斧上面。而石斧則起被動作用——被當做表現綿羊價值的材料。在這個等式中,綿羊的價值不能由它自身表現出來,而是藉助於石斧相對地表現出來。所以,綿羊處在相對價值狀態的地位上。而石斧作為表現綿羊價值的材料,成了綿羊價值的等價物,成了價值的代表,因而處於等價形式上。
相對價值
相對價值形式是指處於相對價值形式上的商品的價值,相對地表現在處於等價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價值上。綿羊的價值不能由它自己直接表現,而必須通過交換,由它的等價物石斧的使用價值做相對表現。這如同物品的重量通過秤上的砝碼得到表現一樣。石斧的使用價值在這裡是作為價值的存在形式,作為人類一般勞動的化身。一隻綿羊通過與兩把石斧相等,不僅取得了一個和自己的自然形式不同的價值形式,表現自己也是一般人類勞動的生產物;而且還表現它同兩把石斧具有相等價值,即包含有同樣的抽象勞動,相對價值形式隨價值形式的發展而發展。在簡單的價值形式中是簡單的相對價值形式,在擴大價值形式中是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在一般價值形式中是一般相對價值形式。最後發展到貨幣形式時,一切商品都要用貨幣來反映它的價值,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就是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