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居住在曼哈頓的莉芙 ( 凱特·哈德森 飾)和艾瑪 ( 安妮·海瑟薇 飾)是一對情同手足、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姐妹。童年的某天,兩人在第五大道的假日大酒店目睹了一場夢幻般的婚禮,從此,在這裡舉行婚禮的夢想便在她們各自的心中紮下了根。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莉芙成為一名小有成就的律師,艾瑪則在一所學校任教,兩人也各自收穫了美滿的愛情。婚期在即,兩個女孩子為了婚禮奔波勞碌,並相約擔任對方的伴娘。然而令她們想不到的是,兩人不僅都以假日大酒店為典禮舉辦地,而且還請了同一個司儀,更要命的是她們的婚禮都在同一天。這就意味著將有一方做出讓步。
為了童年的夢想,兩個好友互不相讓,由此也展開一場激烈且妙趣橫生的新娘大作戰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安妮·海瑟薇 | 艾瑪 | 簡介 女主角之一 |
凱特·哈德森 | 麗芙 | 簡介 女主角之一 |
布萊恩·格林伯格 | 內特 | 簡介 麗芙的弟弟 |
克里斯·帕拉特 | 弗萊徹 | 簡介 艾瑪的男朋友 |
史蒂夫·豪威 | 丹尼爾 | 簡介 麗芙的男朋友 |
坎迪斯·伯根 | 瑪麗昂 | 簡介 婚禮策劃人 |
職員表
製作人 | 凱特·哈德森、艾倫·里奇、彼得·里奇、朱莉·約恩、喬納森·費爾雷、馬特·盧貝、德文·威爾遜、傑伊·科恩 |
導演 | 蓋瑞·溫尼克 |
副導演(助理) | 傑瑞米·馬克、Glen Trotiner、埃迪·米卡勒夫 |
編劇 | 格雷戈·保羅、瓊·戴安·拉法爾、凱西·威爾遜 |
攝影 | 弗雷德里克·埃爾姆斯 |
配樂 | 艾德·謝默 |
剪輯 | 蘇珊·李騰伯格 |
藝術指導 | 丹·利 |
美術設計 | 傑姆斯·多納休 |
服裝設計 | 卡倫·派奇 |
視覺特效 | Mark Dornfeld |
註:演職員表參考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註:角色介紹參考來源
幕後花絮
•波士頓紅襪棒球隊球員的妻子或女友們客串參加了影片中婚禮場面的拍攝。
•安妮·海瑟薇在電影中有一場比較性感的舞蹈戲,但是由於她的表演稍微有些過火所以最後在成片中被剪掉了。安妮表示這是她最喜歡的一場戲,作為製作人的凱特·哈德森則表示,這場戲一定會被保留在隨後發行的DVD中 。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2009年 | MTV電影獎 | 最佳打鬥場面 | 提名 | 安妮·海瑟薇、凱特·哈德森 |
最佳女演員 | 安妮·海瑟薇 | |||
2010年 | 人民選擇獎 | 最受歡迎喜劇電影 | 提名 | 全體劇組 |
2009年 | 青少年選擇獎 | 最佳喜劇電影女演員 | 獲獎 | 安妮·海瑟薇 |
最佳喜劇電影女演員 | 提名 | 凱特·哈德森 | ||
最佳電影對峙戲 | 安妮·海瑟薇、凱特·哈德森 | |||
最佳搖滾明星電影瞬間 | 安妮·海瑟薇 | |||
最佳電影怒火戲 | 凱特·哈德森 | |||
註:只列出3個電影大獎的獲獎情況,影片共獲獎1項,提名8項 |
製作發行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中國香港 Hong Kong | 2009年2月5日 | 義大利 Italy | 2009年2月20日 |
俄羅斯 Russia | 2009年2月26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 | 2009年1月15日 |
英國 UK | 2009年1月9日 | 法國 France | 2009年2月11日 |
德國 Germany | 2009年2月5日 | 日本 Japan | 2009年11月6日 |
票房信息
《結婚大作戰》在首映時,共在北美的3226家戲院開畫,上映的三日共入賬215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平均單館值6665美元 。
影片評價
女人打架,朋友成為敵人, 這些東西實在無聊。 (《波士頓環球報》評)
看上去更像一部肥皂劇,兩個沒大腦的女人和他們空虛的未婚夫上演的一場鬧劇。 (《芝加哥太陽報》評)
必須要說,沒有比這更可怕的婚禮電影了 。 (《紐約時報》評)
這是一部女人電影,而不是一部愛情電影,正如《欲望都市》一般,影片瞄準的就是女性市場。影片採取了女人最為感興趣的話題——婚禮大做文章。好萊塢每年都會拍攝相當數量的婚禮喜劇,畢竟這種片型有著固定的收視群體,這類電影的劇情架構其實都是大同小異。只不過每部電影所採用的噱頭各有側重,但影片的主題思想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展現婚禮的幸福和愛情的珍貴,從而寓教於樂 。 (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