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紫菜頭褐斑病
英文名:Table beet Cercospora leaf spot
病原中文名:芹菜尾
病原拉丁學名:Cercospora APII Fres.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紫菜頭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為害症狀
根恭菜除甜菜生尾孢褐斑病外,還有芹菜尾孢引起的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引起淺褐色圓形斑點,直徑4~12毫米,有的具一明顯狹窄隆起邊緣。濕度大時斑面上生灰白色霉層,天晴後易消失。
病原形態特徵
CercosporaapiiFres.稱芹菜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異名有:Cercosporabeticola,C.bidentis,C.brassicicola,C.canescens,C.capsici,C.citrullina,C.coffeicda等。芹菜尾孢Cercosporaapii型包括C.althaeina,C.armoraciae,C.caribaea,C.carotae,C.chenopodi,C.fusimaculans等。菌落灰色,菌絲體埋生,菌絲無色或淡橄欖色,大小2~4×8微米,常形成菌絲節瘤或在近氣孔腔處形成假子座;分生孢子梗簇生,由氣孔伸出,不分枝,直或稍彎曲,大小40~120×4~6微米;分生孢子直或彎曲,狹窄鑽狀,基端平截,無色,下滑,具隔膜9~17個,大小60~200×3.5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和種子上越冬,-20-35℃可存活1年以上,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當分生孢子落在根恭菜葉片上,在露滴或水滴中萌發,產生芽管由氣孔侵入,在細胞間擴展蔓延,經幾天潛育,葉片上出現病斑,經多次重複侵染,在植株上形成大量病斑。該病流行主要取決於氣象條件、越冬菌源數量及寄主抗病性,病菌發育適溫25~28℃,均溫19~23℃,潛育期5~8天,分生孢子形成要求相對溫度高於98%,生產上遇有連陰雨、大霧、重露或灌水過量易發病。一般連陰雨後10~20天,出現發病高峰,均溫15℃有連續2天以上降雨,雨量大於10毫米,後再降雨,10~15天后顯症,田間出現首批病斑後,旬均溫19~25℃,平均最低氣溫高於13℃,每旬有1~2次小雨,降雨量大於20毫米,病勢擴展迅速。重茬、菌源量大、土壤粘重、地勢低洼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2)實行6年以上輪作。(3)選擇土壤結構良好、易排水高燥地塊種植根恭菜。增施磷、鉀肥,及時中耕鋤草。(4)收穫後清潔田園,及時耕翻,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5)藥劑防治。據測報,在田間首批病斑出現後,有5%~10%的植株發病時,及時噴灑40%滅病威膠懸劑500倍或40%滅病威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多;霉威(多菌靈加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60升,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