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婭·穆特

索菲婭·穆特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 1963年6月29日生於德國萊茵費爾登,德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穆特被認為是經卡拉揚一手調教、繼承了最純正德奧血統的小提琴演奏家, 她的演奏向多元化發展,曲目不局限於德奧古典、浪漫等傳統作品,而加強了近現代作品的比重,經常演出盧托斯瓦夫斯基(WitoldLutoslawski)、莫雷(Norbert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Rihm)等人的作品。

基本信息

早年經歷

六歲時的安妮·索菲·穆特 六歲時的安妮·索菲·穆特

1963 年6月29 日,索菲·穆特出生在德國西南部的萊因弗爾登鎮。她的父親是當地一家報社的編輯,穆特的兩位哥哥分別學習鋼琴和小提琴。穆特一直想學小提琴,但父母似乎不太願意,他們覺得練習小提琴會占用很多時間,“可以作為業餘愛好,但是不要成為專業”。但當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痴迷於小提琴時,又不忍心再去阻止。

5 歲生日那天,穆特終於等到了一把作為生日禮物的小提琴,“當我得到這把小提琴時,我的志向並不是成為一個小提琴家,而只是很自然地去演奏、去練習”。

穆特的第一位老師是曾師從於卡爾·弗萊什的霍寧伯格。對於對音樂充滿興趣的小安妮,老師除給她打下紮實的技術基礎外,從不向她施加任何壓力,讓她盡情發揮個性。

1970 年,年僅7 歲的穆特在二哥的鋼琴伴奏下,參加了德國青少年小提琴比賽。她是那屆參賽選手中最年幼的( 該比賽年齡跨度為6-24 歲),最終她奪得了冠軍。關於這次奪冠,她說:“把練習的東西都發揮出來,就可以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最年輕的,可能所有的關注度當時都在音樂上吧。”

這次獲獎引來不小的震動,各類演出邀約紛至沓來。此時,父母卻做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拒絕一切邀請,只為讓她能正常地受教育、成長。這應該也是她藝術生涯中唯一一次比賽經歷。“我那個時候完全不理解商業演出的含義,而且如果換作現在,我是父母,我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小時候學小提琴並非為了成名和賺錢,而且僅僅7 歲的我那時無法獨立做出選擇。”

在7歲那年第一次獲獎不久,穆特的第一位恩師霍寧伯格教授離開人世。此後,父親為她找到了與霍寧伯格教授師出同門的小提琴大師亨里克·謝林。這位傲慢的大師,一開始根本沒把穆特當回事,甚至穿著睡衣、一邊修指甲一遍聽她演奏。

但當穆特演奏完一首巴赫的《恰空》後,大師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他站起身來,走到穆特面前,以誠懇且帶著幾分歉意的口吻對她說:“親愛的小姑娘,請容許我進去把服裝穿戴整齊後,我們再來討論你的演奏。”考慮到自己演出繁忙,不想耽誤這位小天才的學業,謝林為穆特介紹了另一位在瑞士溫特圖爾音樂學院執教的名師艾達·斯圖茨基。正是後者教會了穆特不要單純地模仿別人,這對她影響深遠。

演藝經歷

穆特早年演出專輯 穆特早年演出專輯

1976 年,穆特與哥哥一起亮相瑞士琉森音樂節,在聽完她演奏的莫扎特奏鳴曲後,時任音樂節藝術總監製的卡拉揚對這個小女孩產生了興趣。數日後,穆特再一次以《恰空》征服了卡拉 揚,大師喜出望外並當即邀請她參加第二年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從此,卡拉揚成了穆特音樂生涯中的“保護神”。在卡拉揚的安排下,她以莫扎特“第三協奏曲”作為自己首次亮相薩爾茨堡音樂節的曲目,大獲成功,這也是他們一老一少長達13 年合作的開始。這樣的關係一直持續到卡拉揚去世。

在那段時間裡,卡拉揚每年邀請穆特合作5 次,每次演奏的曲目都由他親自決定。隨著穆特的成長,卡拉揚開始有意識地減少兩人的合作,讓她有機會接觸到更多不同風格的演奏家和樂團,拓寬她的視野。同時,卡拉揚也將穆特介紹到與自己有著長期良好合作關係的DG唱片公司,一起錄製了莫扎特、貝多芬、孟德爾頌、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人的協奏曲。事實證明,卡拉揚當年的這個決定是明智的,直到現在,穆特仍是DG 的“台柱”,每張新唱片都毫無例外地叫好又叫座。

惟獨有這樣一次例外。那是她與指揮家中的“怪傑”切利比達克合作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排練中,切利比達克與他指揮的慕尼黑愛樂樂團以其一貫的緩慢節奏演奏,拒絕遷就穆特的速度(眾所周知,切氏與卡拉楊是一對“死對頭”,而穆特又是卡拉揚一手提攜的,切氏之所以會那樣做,也就不難理解了),經過多次排練,仍無濟於事,這時又是穆特對著這個倔老頭大膽的說出了“不”字,毅然離開慕尼黑,那場音樂會被迫取消。當然這之後,她的名字自然被寫上了切氏那份“黑名單”(名單上都是他永遠不願再合作的音樂家)。

1985年安妮·索菲·穆特成為皇家音樂學院國際小提琴研究會的首任主席。

1990年10月,穆特為英國首相演奏了一首樂曲,這首曲子是瑞士作曲家莫萊特專門為穆特寫的。但是她對現代音樂的熱愛是從與著名波蘭作曲家柳多斯拉夫斯基的合作開始的,這位作曲家為她寫了大量作品。

穆特的演奏曲目近年來愈趨多元,不斷尋求首演的挑戰,以此試圖找尋到新的音樂語言。萊比錫首演波蘭前衛作曲家彭德雷茨基題獻給她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琉森音樂節首演俄羅斯當代女作曲家古拜杜麗娜題獻的小提琴協奏曲“當下”:當代音樂是現代生活的一面鏡子。我們不能永遠生活在過去,需要帶來一些令人新鮮的東西。

2010~2011樂季,穆特作為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駐團音樂家,除演奏莫札特、孟德爾頌和勃拉姆斯等德奧古典曲目之外,為“延續及鼓勵小提琴音樂創作的傳統”,與紐約愛樂合作,首演了多部當代作曲家創作的新作。它們構築成為穆特這張當代音樂專輯的主幹。

社會活動

除了演奏著名的傳統作品外,她也一再向她的觀眾介紹保留節目的新領域;室內樂和管弦樂的作品處於平等並列的位置。她利用自己的盛名為很多慈善項目籌資並資助音樂方面的後起之秀。

對於安妮·索菲·穆特來說,關心當代醫療和社會問題的工作有重要意義。她通過定期的慈善音樂會來支持這種關切。例如,她在2006年為哈娜和保羅·格雷柏基金會﹙Hanna und Paul Gräb Stiftung﹚、為慕尼黑以色列文化村建造猶太中心和里加的SOS兒童村進行了演奏。

此外,穆特在自己每年的計畫中,都要定期舉辦一定數量的慈善音樂會,籌集款項來支持設在美國的“藝術家反愛滋病”的組織、慕尼黑治療癌症患者的醫院、波恩的貝多芬故居和慕尼黑的現代藝術館等等,最近一次是為幫助羅馬尼亞孤兒院裡的孩子們所舉辦的募捐音樂會。

安妮·索菲·穆特是一級聯邦鐵十字勳章、巴伐利亞州勳章、巴登符騰堡州獎章和奧地利科學藝術榮譽十字獎章得主。2002年她曾獲得巴伐利亞馬克西米利安科學藝術勳章和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文化榮譽獎。2003年被巴伐利亞州科學、研究和藝術部授予“Pro Meritis Scientiae Et Litterarum”﹙科學與文化勳章﹚榮銜。2005年她獲得奧地利科學和藝術十字榮譽勳章,並被法國文化部長授予“Offic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的榮譽。

個人生活

幼年時,她就酷愛各類運動,還為此付出了些代價,曾兩度受傷,一次甚至顱骨破裂,昏迷了幾小時,經過6個月的治療與恢復,才復原。現在,她常駕駛著自己心愛的保時捷跑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她認為從中可以體味到一種速度和力度的釋放。她還喜歡烹飪,對美味的義大利風味食品愛不釋“口”,有次切西紅柿時差點把手都切掉。但在大飽口福的同時,她也像每一位女性一樣注重自己的身材,通過游泳和練習瑜珈來保持自己的體型,使自己始終能在公眾面前展現出迷人魅力,特別是她習慣身穿無肩帶的晚禮服演奏,更凸現了她優雅的風采。雖是一位古典音樂演奏家,但平時她卻喜歡聽爵士音樂和流行音樂,從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到埃爾頓·約翰,都是她家音箱中的“常客”。

第一任丈夫、律師翁德里希在與其結婚不到6年就因癌症撒手人寰,只給穆特留下了兩個孩子。而數年後,穆特邂逅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普列文,普列文特地為穆特寫了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並由自己領銜波士頓交響樂團協奏,穆特親自首演。2006年5月兩人離婚,但仍繼續合作。

人物成就

安妮·索菲·穆特 安妮·索菲·穆特

穆特是小提琴界的“神童”。她7 歲成名,獲得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賽一等獎。15 歲的時候,在卡拉揚的指揮下,穆特和柏林愛樂樂團錄製了第一張唱片:莫扎特的第三、第五小提琴協奏曲。同年,她被評為德國年度藝術家。她是古典音樂界國際大獎的常客,在她的獎盃收藏中,包括了德國唱片大獎、唱片學院獎、法國唱片大獎、國際唱片獎、法國《音樂世界》雜誌獎、日本《唱片藝術》雜誌獎以及若干葛萊美獎。

穆特在從梅紐因、阿卡多、羅斯特羅波維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學到了許多有益的東西,曾被喻為成當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紐因”。

當代小提琴“名人堂”之中,德國的安妮·蘇菲·穆特,始終占據著一個重要的位置。7歲獲得全國冠軍,13歲登上國際樂壇,她以優雅絕美的琴聲縱橫樂壇35年,被“教父級”指揮家卡拉揚稱為“自梅紐因以來最傑出的天才”,一直駐足於歐洲、美國及亞洲的各大音樂中心。

幾乎每次演出,她都以抹胸魚尾裙的標誌性裝扮佇立在舞台上。優雅、迷人,被樂迷尊為“最美麗的小提琴女神”。也正是從她開始,世界上突然冒出了許多漂亮的器樂演奏者,似乎在她之前,人們看音樂會只洗耳恭聽卻不大開眼界;除此之外,卡拉揚的力捧、特立獨行的婚姻……所有這些都使她成為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小提琴演奏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