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考證
納蘭瞻岱的身世,張任政、趙秀亭、趙迅、劉德鴻等人在各自專著中均有考訂。但所依據的僅僅是《八旗通志》、《八旗氏族通譜》、和納蘭家族墓誌碑傳。在納蘭性德的孫兒中,以瞻岱最為有名。曽任正黃旗滿洲佐領、正黃旗蒙古副都統、正紅旗滿洲副都統、直隸古北口提督、甘肅提督等職,卒後謚“恭勤”,按制受誥封並被追贈兩代。
瞻岱雖然自小生活在“牙籤插架,緗帙整如”的環境中,卻並不是通過科考走上仕途,清人鍾賡起編纂《甘州府志》,其卷十《官師》有瞻岱小傳,稱瞻岱由“拜唐阿歷升”。所謂拜唐阿,為滿語音譯,本義為“有用”、“成材”,引申為“執事人”。八旗制度規定:是旗人無論內外官員或世爵,也無論滿洲或蒙古,均須將其年滿十八歲的子孫呈報本旗,造冊匯報軍機處,以備挑選為拜唐阿。選中者送進宮廷,代替父兄為皇家事務效盡臣僕之勞,不許規避。服役期為5年,期滿或授職或當差。拜唐阿不屬官,但充任拜唐阿者,就有資格進階升官。“拜唐阿” 是培養旗籍官員的一種特殊制度,付與八旗高幹子弟的特殊待遇和權益,瞻岱即由此步人官場而後來又升為中高級官員。
瞻岱雖然有過“拜唐阿”的經歷,但絲毫沒有八旗高幹子弟的優越感,他低調做人,高效做事,任官期間,勤勉敬業,拒絕饋獻,嚴治貪腐,整殤卒伍,以“廉乾而慈祥”見稱於世。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所收藏清代檔案中,就有瞻岱的奏摺數十件。其中有他在雍正十三年奏報查處口北道王棠、谷確、白石等人冒銷、挪借軍需案的摺子;有他在乾隆三年七月奏報熱河雨汛洪澇的摺子;有他在乾隆三年十二月奏報寧夏地震災害的摺子;有他在乾隆四年八月奏報的甘肅農業收成和氣候變化的摺子等。這些摺子充分的反映了瞻岱在任期間關注民生,體恤民情,安頓民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官。
籌建綏遠
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軍機處錄副奏摺》中,還存有瞻岱上奏有關建築綏遠新城的摺子。綏遠城和歸化城合稱“歸綏”,是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前身。歸化是舊城,建於明隆慶年間,到了清代,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的通都大邑。出於對邊疆地區管轄和抵禦外來侵略的需要,乾隆皇帝在接位後不久,就決定在歸化城附近築新城,即綏遠城,使兩城連為犄角,彼此呼應,聲勢相援,成為便於移兵駐防的軍事重鎮。乾隆皇帝把這項重任交付給都統通智和副都統瞻岱。乾隆元年七月二十四日,瞻岱奉旨星夜起程,於八月而十日抵達歸化,開始辦理新城建築事宜。瞻岱經過一番調查研究,酌定了建城基址,建城規模和預算,並上報了工部。按照瞻岱的計畫,新建城垣周長一千九百六十丈,高二丈四尺,底寬三丈三尺,頂寬一丈八尺。城內有將軍、副都統官員用的大小瓦房三千八十三間,土房一千五百三十三間;兵丁用土房一萬二千間,沿街鋪面房一千五百三十間。照部例計估銀一百而十四萬一千九百餘兩。瞻岱在動工興建之前,對築城蓋房所需木植、石灰、磚瓦作了細緻估算,要求城牆務須堅固,成為萬年永久之根基。他的計畫報告全部被工部批覆,付諸實行。綏遠城於乾隆二年二月正式動工興建,也就在這時,瞻岱接到諭旨,補授為直隸古北口提督。綏遠城於乾隆四年六月建成,其建築規模之浩大,布局嚴整,城垣堅固,在我國古城建設史中甚為罕見。瞻岱參與了前期準備和規劃工作,為建城作出了重大貢獻,原立於綏遠城西門外瓮城中的《敇建綏遠城碑》,就鐫有瞻岱的名字。
家族
納蘭容若;富爾敦(進士、七品京官)、富格、富森;瞻岱(參領、副都統);達洪阿(恩蔭);那倫(一等侍衛)、那成;巴哈布;容山(參領、副都統);麟祥、麟瑞;葉連德
出任提督
瞻岱任直隸古北口提督未有一年,就被調任為甘肅提督。在調任之前,他曾遭遇到直隸總督李衛的參奏。據《大清十朝聖訓·清高宗聖訓》載:乾隆三年戊午三月庚辰,是日,直隸總督李衛奏:“瞻岱恐不勝甘肅提督之任,雖知為大學士鄂爾泰姻親尚書海望心腹,不敢不言。”上喻曰:“此非私心而何?汝既見到此,朕即明告之。朕欲用瞻岱以甘提之任也,亦曾商之于軍機大臣等,而大學士鄂爾泰頗不以為喜,非不喜瞻岱之不勝此任也,亦以甘提勞苦,不似直提易做耳。此意雖非出於公,然非其所舉可知矣。朕用人一件,大臣何得操其權?若出於公,不妨君臣共相商酌,若出於私,朕前使不得。”李衛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以剛正不阿,彈劾權貴而受到雍正皇帝的欣賞,也得到乾隆皇帝的倚重,而這次卻在參奏瞻岱問題上受到乾隆皇帝的駁斥。原因是乾隆皇帝確實了解瞻岱的為人和能力,李衛此舉確存有私心,或許瞻岱在任直隸提督時與他意見不合;或許他想藉此詆毀與之相傾軋的大學士鄂爾泰和尚書海望。所以乾隆皇帝一針見血的指出:“此非私心而何?”並正告他:“若出於私,朕前使不得!”口氣十分嚴厲。事實上如乾隆皇帝所言,瞻岱在甘肅完全勝任提督一職。如《清高宗實錄》(乾隆四年九月上)載:“兵部議復,甘肅提督瞻岱奏稱:甘肅安西一鎮,接壤哈密;甘涼肅一提,逼近嘉峪;西寧一鎮,蒙古番夷環繞;寧夏一鎮,稍盡河東,亦系沿邊要地。冬令急宜加意防範。”可見他對甘肅全境所處戰略位置了如指掌,對外部敵對勢力有高度的警惕性。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有《甘肅提督瞻岱奏陳應調兵防範進藏熬茶之噶爾丹策凌來使》的摺子,就是最有力的明證。為了保證軍需,瞻岱還在提督署內建軍儲倉,“以其資易麥、粟貯之。每窘乏,減息出貸,以濟營伍。”(見鍾賡起《甘州府志》卷三《國朝輯略》)民國時期在甘州城(今張掖市)舊提督府內,還能找到軍儲倉的遺蹟。瞻岱任甘肅提督僅有兩年,但政績累累,因積勞成疾,於乾隆五年八月病故,甘州官、軍、民感其恩德,在城東門外建“瞻公祠”,祀其遺像。乾隆皇帝為瞻岱所頒諡號為“恭勤”二字,正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