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溯源
德國研究員克里斯蒂安·盧克豪普(ChristianLukhaup)和兩位同事2015年8月25日在國際生物學雜誌《生物鑰匙》上撰文,為“橘鉗尖”取名“紅螯斯諾登蝦”。
盧克豪普先前曾給其他物種命名。他告訴美國《華盛頓郵報》,為小龍蝦取名“紅螯斯諾登蝦”是為表達對美國“稜鏡”事件揭秘者愛德華·斯諾登的支持。
形態特徵
紅螯斯諾登蝦為觀賞蝦,身長約10厘米,蝦鉗綠色,鉗尖呈橘色,因而多被稱為“橘鉗尖”或“綠橘鉗尖”。

生活習性
雜食性動物。在天然條件下,主要援食有機碎屑,著生藻類,絲狀藻類,水生植物的根、葉及碎片。特別喜食汁多肥嫩的綠色植物,如水浮蓮、水葫蘆、馬來眼子菜、青萍、麵條草。動物性食物喜食水絲蚓、蚯蚓、水生昆蟲的卵、蛹、螺、蚌、魚肉等。紅螯螯蝦在河流、水庫、池塘都能生活,白天潛伏在水體中可隱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來覓食,喜夜晚活動,營底棲爬行生法。常在磚、瓦、礫石的間隙中爬行或潛伏在池塘的天然洞穴中及人工洞穴中,在較軟的池底中有掘穴能力。有時亦沿池壁上爬或攀伏於水生植物的根和密葉中。
分布範圍
原產地:西巴布亞,印度尼西亞。出口歐洲、東亞和北美。
種群現狀
不過,與斯諾登在俄羅斯避難不同,紅螯斯諾登蝦的生存環境面臨嚴峻考驗。由於紅螯斯諾登蝦顏色艷麗別致,頗受水族愛好者青睞。其數量近年來已經大幅減少。
盧克豪普在《生物鑰匙》的研究論文中寫道:“不斷抓捕這種小龍蝦用於商業出售的模式將難以持續。如果這一物種人氣繼續走高,那人們將不得不引入保護管理方案,可能包括圈養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