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陶立的家在冀中平原一個偏僻的小村莊,農業大學畢業後,她和同學小芸回到了家鄉,決心完成構建生態農業的夢想。為了共同的目標,陶立和小芸拋開了與杜高的感情糾葛。在她們的精心培育下,新研製的稻種終於成長了起來。綠油油的秧苗使她們看到了金色的希望。轉眼間插秧的季節到了,村里所有的剩餘勞動力,都被調動了起來,陶立的夢想在時間的交錯中開始逐步地實現著。
稚嫩的秧苗已經變成了豐碩的稻穀,估計畝產大概有七百六十公斤。豐收在即,在大米的銷售去向上,陶立和小芸發生了矛盾。陶立不顧小芸的阻攔,一個人到省城推銷,結果遇到了麻煩。在陶立萬分悲憤之時,小芸來到了陶立身邊,兩姐妹終於又抱在了一起。通過兩人的努力,她們抓住機會與韓國金獅會社建立了合作關係,新產品終於打開了銷路。
一些沒有入股的村民,為了多點收入,在侯二的帶領下找到陶立,要求把他們的大米也貼上新產品“紅蘋果”的標籤銷售,遭到了陶立的拒絕。瘋狂的村民喪失了理智,大打出手……
新的一年到了,爺爺改變了對孫女陶立的看法,劍青和陶立的愛情也有了結果。杜高要即將回國,並打算和小芸結婚。村民們意識到,生態農業是必由之路,村里所有的剩餘土地全都被陶立包了下來。“紅蘋果”公司成立了!生產力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擴大了再生產的空間,她們初步實現了生態農業園區所具備的規模化、生產化、市場化的目標。
一切都像夢一樣,成功的喜悅並沒有讓陶立忘掉將來更廣闊的土地,當新一代的農民改變原始生產方式,面對高科技挑戰的時候,他們將是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影評
郎雲從《二嫫》開始寫農村,直至今天的《紅月亮照常升起》、《天之脊》。他說自己其實就是寫農村生活的,因為對農民情有獨鍾。郎雲先是“下放”和父母去“五七幹校”,再是隨學校到農村插隊,這樣前前後後在農村呆了12年,這中間曾因遭遇不公而失魂落魄,是農民收留並保護了他。所以直到現在,郎雲的很多情感與記憶都與農村相關。
《紅月亮照常升起》從農村普遍的外出打工、土地流轉說起,寫兩個從農村出來的農大畢業生在農民外出打工的熱潮中回到家鄉,把在學校學到的具有大農業思想的管理意識和科技手段運用到家鄉生產中的故事。郎雲當然不只是把關仁山的小說轉換為電影形式,更在其中寄予了自己“大農業”的概念與構想。他在為拍攝《紅月亮照常升起》而深入生活的過程中訪問了很多農民,了解到土地的投入產出比是農民不安心於土地的根本原因,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惟一出路是以規模化生產來替代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使農業生產工業化,農業產品貨幣化。這些在《紅月亮照常升起》中都有表現和反映。郎雲以為:中國的農業還要經歷一個痛苦的發展過程,而在農民的觀念、文化問題還沒有同步解決的情況下,土地就是要拱手相讓給有知識有文化的“城裡人”或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又經受了“城市洗禮”的回鄉知識青年。《紅月亮照常升起》就以兩個這樣的回鄉知青在家鄉創業作了一次“大農業”的初步嘗試——她們把土地從農民手中買下來,以現代意識和科學技術把土地成片開發,把糧食種成“拳頭產品”,成功地打向市場,使土地的最大利用價值被有效地開發出來。
如果說郎雲的《中國橋》是寫了“典型的中國特色的國企改革”,那么《紅月亮照常升起》寫的則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的農業改革”。郎雲認為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和有著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國家,在農民身上體現著更為濃重的傳統文化影響,這使得新思想、新觀念很難涉足。不過在農村觀念還相對落後、思想也相對陳舊的情況下,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和入世的大背景已不容置疑地將農業問題日益顯現——美國的糧食運到天津、唐山的港口才只幾毛錢一斤,那么中國的農業靠什麼去和人家競爭?
郎雲要把這樣的思考繼續下去。他在“基本解決了生計問題”後對自己有這樣的考慮——要特別地關注農民,要把更多時間花在農村題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