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內容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
同胞們,同志們,朋友們: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目的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警示未來,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為了達到以武力吞併全中國的罪惡野心,悍然炮轟宛平城,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盧溝橋畔一時間硝煙瀰漫、籠罩在侵略者燃起的熊熊戰火之中,中國軍民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進行了頑強抵抗。從盧溝橋事變肇始,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在此民族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擔負起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呼籲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抵抗日寇侵略、驅逐日寇出中國。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野蠻侵略,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團結一心,義無反顧投身到這場關係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鬥爭中。
從那時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
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鬥爭中,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男女老少齊動員。北京密雲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戶人家寫下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到底”。這是中華兒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是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宣言。
今天,我們在這裡為獨立自由勳章雕塑揭幕,就是要緬懷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過程中英勇獻身的烈士們,就是要緬懷為追求和平正義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們,告慰在那場戰爭中不幸遇難的同胞們。我們永遠緬懷他們、銘記他們。
同胞們、同志們、朋友們!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爭取獨立自由史冊上可歌可泣的一頁,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飽經滄桑的一章。
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
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縱觀世界歷史,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最終都是要失敗的。這是歷史規律。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並且希望世界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讓和平的陽光永遠普照人類生活的星球。
令人遺撼的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近70年的今天,仍然有少數人無視鐵的歷史事實,無視在戰爭中犧牲的數以千萬計的無辜生命,逆歷史潮流而動,一再否認甚至美化侵略歷史,破壞國際互信,製造地區緊張,引起了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強烈譴責。
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歷史,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絕不答應!
同胞們、同志們、朋友們!殷憂啟聖,多難興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證明,中華民族是具有頑強生命力和非凡創造力的民族,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起來,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不斷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成就告慰我們的前輩和英烈!
背景資料
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首都網際網路協會聯合北京屬地主要網站和北京網路廣播電視台共同推出。網站自上線以來,海內外網友反響積極,不少網友紛紛將身邊的抗戰史料、圖片上傳到紀念館中。據不完全統計,網友上傳的歷史照片、文物圖片等已超過5000張,抗戰人物故事、歷史事件資料約3500份。
“獨立自由勳章”雕塑
新華網北京7月7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報導,習近平同參加過抗日戰爭的新四軍老戰士焦潤坤、國民黨老戰士林上元,以及兩名少年兒童一起,為雕塑揭幕。雕塑長4米、寬3.2米,基座正面是一枚巨大的獨立自由勳章。整座雕塑寓意中國人民為追求和平正義、捍衛民族獨立自由而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鬥爭精神。
背景:獨立自由勳章
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議,將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分別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工農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戰爭的有功人員。朱德等117人第一批被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盧溝橋簡史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位於北京西南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境內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也是華北地區最長的古代石橋。盧溝橋東西長266.5米,南北寬7.3米,有橋拱11個,橋墩10個,橋身全用白石砌成,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線。橋兩旁有漢白玉欄桿281根,大小石獅共501隻,分別雕刻於金、元、明、清、民國、新中國等不同時代,它們或靜臥,或嬉戲,更有許多小獅子,或爬在雄獅背上,或偎在母獅膝下,神態各異,數之不盡,民間有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早在元代,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即在其遊記中稱讚盧溝橋“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建成於金明昌三年(1192),明正統九年(1444)重修,清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重建。1916年,位於今河北易縣的清光緒帝崇陵建成,光緒帝與隆裕太后的梓宮由北京城出殯,必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盧溝橋事變,駐宛平城的中國第二十九軍官兵奮起自衛,打響了全民族抗戰的第一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籌資355萬元,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盧溝橋東首有石碑兩座:一座是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重修盧溝橋碑,由贔屓承馱;另一座是清乾隆帝御書的“盧溝曉月”碑(“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四周圍以石柱。盧溝橋正東為宛平城,始建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原名拱極城,是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兩開門衛城。清代,改名為拱北城。1929年,宛平縣署由北平城內遷此,拱北城從此改名為宛平城。
勿忘歷史
歷史背景:"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夜,駐豐臺日軍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後自行歸隊),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方嚴辭拒絕。8日晨,日軍向駐守在宛平城、盧溝橋一帶的中國軍隊發動攻擊,中國第29軍37師110旅219團官兵奮起自衛。
8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鄭重指出:“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並呼籲:“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建築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11日,日本政府發布《派兵華北的聲明》,決定立即增兵。此後,日本援軍源源不斷開赴華北。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講話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惟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 利。”25日、26日,日軍又蓄意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26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向中國第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於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採取行動。中國第29軍軍長宋哲元嚴辭拒絕,並於27日發表自衛守土通電。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畫向駐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第29軍將士奮起抵抗。在南苑戰鬥中,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29、30日,北平、天津相繼淪陷。
"七七事變"標誌著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同時也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或全國性抗戰(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日本戰犯的侵華罪行自供
日本戰犯的侵華罪行自供:新華網北京7月3日電(記者 姜春媛)在3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央檔案館副館長李明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為了很好的保存這些檔案,在收集、整理、鑑定作了很多工作之後,從今天開始公布45個戰犯的筆供,一天上網一個,45天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