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942年本村解放。 1946年本村第一個合作社(村社)成立。 1958年周邊5個村聯合建起1座揚水站。 195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同年10月全村用上照明電。 1994年在村內建起42座橋。 1998年10月投資63.6萬元,在村外建起2座橋。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661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820公斤,總產8972.4萬公斤。1978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950公斤,比1978年增長13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1563公斤,總產93587萬公斤。 1986年,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主要品種有紅富士、新喬納金等。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2公頃,產量39萬斤,收入54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817萬元,其中農業289萬元,林業2萬元,畜牧養殖業436萬元。 第二、三產業1984年,開始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585人,總收347萬元,其中工業239萬元,建築業35萬元,商飲業5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1年,本村建立國小,有學生57人。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4984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55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65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8260公斤。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566輛,機車1768輛,電話2764部,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96平方米。1986年,村統一整修街道,房屋建設統一規劃。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4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7年1月,村成立黨支部,紀言秋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13人。之後,紀永春、紀愛、紀唐,紀龍、蘭守義、紀永遠、紀秀文、紀翠玲、紀翠龍等先後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有黨員216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5年1月,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兵、調解、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紀言春、孫福良、紀永春、孫福功、紀永令、紀元清、紀永遠、紀翠龍、紀言紅。1999年3月起,紀秀臣任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