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前,太子河稱衍水,為何西漢後改為梁水或大梁水呢?這應該與太子河流域的居住民——梁貊有關。
貊是我國北方的原始族群,又稱貉。“貉族居地,初在燕北。其後則在遼東之外。蓋當燕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時,為所迫逐出走者也。《史記·燕世家》云:‘燕北迫蠻貉’此謂貉在燕北者也。……《貨殖傳》云:‘燕北鄰烏桓、夫余,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此謂貉在遼東之外者也。’”按照呂思勉先生的分析,貊族在公元前284 - 279年間燕將秦開東拓疆土時,其中的一支被迫東遷,由燕北而遼西而遼東。秦開設定五郡後,貊族遂遷居到遼東郡以東,沿河地區自然成為他們聚族而居的首選之地。其中,重要的一支——梁貊,移居於太子河上游地區並在這裡生息繁衍。二百多年後,扶餘族的一支南下至今桓仁五女山地區,與當地貊族聯合,築紇升骨城為都,建立卒本扶餘(攻占漢高句麗縣後,始稱高句麗),經過幾十年的經營逐漸壯大起來。王莽篡國後,由於實行民族歧視政策,中央政府與高句麗的關係趨於緊張,因征高句麗兵攻伐匈奴事,“莽不尉安,穢貉遂反,……於是貉人愈犯邊,東北與西南夷皆亂雲。”中央政權對高句麗的管轄明顯減弱。新莽天鳳九年(公元14年),亦即高句麗琉璃王三十三年,高句麗“西伐梁貊,滅其國,進兵襲取漢高句麗縣。”梁貊,這支“保存貊人單純成分較久而且力量較為強大的一支,也喪失了貊人的單純性,被納入了穢貊族系總的實體中去。”實際上,梁貊並未被滅國,只是被高句麗征服而已,其後與高句麗時叛時服,直至晉代才與高句麗完全融合。
在此之前的公元三年,高句麗琉璃王為避開扶餘國的強大軍事威脅,放棄了紇升骨城,向東遷都於國內城。即由今遼寧桓仁附近遷至今吉林集安地區,進入鴨綠江流域。公元14年對梁貊的這次征伐,對高句麗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將實力不菲的梁貊納入高句麗族群,大大增強了高句麗的政治和軍事實力。同時,可以肯定的是,被征服後的梁貊必定被迫東遷,其主體由太子河上游地區開始移居桓仁北部富爾江流域一帶。
《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句驪一名貊。有別種,依小水為居,因名日小水貊。出好弓,所謂‘貊弓’是也。”《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又有小水貊。句麗作國,依大水而居。西安平縣北有小水,南流人海,句麗別種依小水作國,因名之為小水貊,出好弓,所謂貊弓是也。”此大水為鴨綠江,小水為渾江,小水貊即為梁貊。《魏志·毌丘儉傳》載,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幽州刺史毌丘儉因高句麗屢次侵叛,率領一萬兵馬從玄菟出征。高句麗王宮,帶領步騎二萬人進軍至沸流水(今富爾江)上迎戰。雙方大戰於梁口,結果“宮連破走,儉遂束馬懸車以登丸都,屠高句麗所都,斬首虜以千數。”按《清史稿》,“富爾江口蓋古梁口也。”富爾江為渾江支流,可見,此時梁貊確已遷入渾江流域。
梁貊居於渾江流域,梁口位於富爾江附近,然而得名梁水的卻是太子河而非其他河流,這是由於遷徙之前的梁貊確實生活在太子河上游地區。而且,梁水的得名一定是在梁貊東遷前很長時間。
秦開設遼東等五郡時,主要體現了開疆擴土和軍事占領,其行政管理還非常有限,史書只載郡名而沒有縣名即是明證。秦漢之際,戰亂頻繁,中央政府也未及時對這一地區進行有效的管理。直至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攻滅衛氏朝鮮後,才明確遼東等郡屬縣,厘定山川名稱。梁水之稱蓋始於此時。司馬遷著《史記》正值漢武帝時期,《史記》向以信史而著稱於世,以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如在漢武帝前有梁水之名,必當明確記錄在《史記》當中。因而,可以判定,梁水之名當始於西漢武帝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