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學習、研究中醫的入門書。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為中醫基
礎理論,其深入淺出,簡明扼要,尤其對陰陽五行之認識,頗有見地,極易學誦。中
篇為中藥方劑學,介紹了常用中藥350餘種,常用名方300餘首,突出辨證施用,對
方解多有灼見。下篇為治療學,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切合臨床實用。
本書適合臨床各科醫師、初學中醫者及醫學院校學生參閱。
作品目錄
目錄
緒論
一、中國醫藥學發展概況
(一)中國醫藥學的起源
(二)中國醫藥學的形成
(三)中國醫藥學的發展
(四)中國醫藥學的新發展
二、中國醫藥學的基本特點
(一)整體觀念
(二)辨證論治
上篇 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章 陰陽五行
第一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二、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第二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第三節 陰陽與五行的關係
第二章 臟腑
第一節 五臟
一、心
附:心包絡
二、肝
三、脾
四、肺
五、腎
附:命門
第二節 六腑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節 奇恆之腑
一、腦
二、女子胞
第四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一、髒與髒
二、髒與腑
三、腑與腑
第五節 氣血津液
一、氣
二、血
三、津液
第三章 經絡
第一節 概說
一、經絡的概念
二、經絡的組成
三、經絡的作用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走行規律
二、循行部位
第三節 奇經八脈
一、督脈
二、任脈
三、沖脈
四、帶脈
五、陽蹺脈與陽蹺脈
六、陰維脈與陽維脈
第四節 十五別絡
第五節 經絡病理
一、十二經脈病理
二、奇經八脈病理
第四章 病因
第一節 六淫
一、風
二、寒
三、暑
四、濕
五、燥
六、火
第二節 七情
第三節 其它病因
一、疫癘
二、飲食
三、勞倦
四、外傷及蟲獸傷
五、蟲積
六、痰飲
七、瘀血
第五章 診法
第一節 望診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態
四、望五官
五、望皮膚
六、望舌
附:望小兒指紋
第二節 聞診
一、聽聲音
二、嗅氣味
第三節 問診
一、問寒熱
二、問汗
三、問頭身
四、問飲食
五、問二便
六、問睡眠
七、問經帶
八、問小兒
第四節 切診
一、脈診
二、按診
第六章 辨證
第一節 八綱辨證
一、表里辨證
二、寒熱辨證
三、虛實辨證
四、陰陽辨證
第二節 氣血津液辨證
一、氣病辨證
二、血病辨證
三、津液病辨證
第三節 臟腑辨證
一、心與小腸辨證
二、肝與膽辨證
三、脾與胃辨證
四、肺與大腸辨證
五、腎與膀胱辨證
六、臟腑兼病辨證
第四節 六經辨證
一、太陽病證
二、陽明病證
三、少陽病證
四、太陰病證
五、少陰病證
六、厥陰病證
第五節 衛氣營血辨證
一、衛分證
二、氣分證
三、營分證
四、血分證
第六節 三焦辨證
一、上焦濕熱
二、中焦濕熱
三、下焦濕熱
第七章 治則
第一節 治療原則
一、治未病
二、治病求本
三、扶正祛邪
四、協調陰陽
五、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第二節 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溫法
六、清法
七、補法
八、消法
中篇 中藥方劑學
第一章 中藥學基礎知識
第一節 中藥的性能
一、四氣五味
二、升降浮沉
三、歸經
第二節 中藥的用法
一、配伍
二、禁忌
三、中藥的用量
四、中藥煎服法
第三節 中藥炮製
第二章 常用中藥
第一節 解表藥
一、辛溫解表藥
麻黃(附:麻黃根)桂枝 荊芥 防風 羌
活 紫蘇葉(附:蘇梗)白芷 細辛 藁本
辛夷 香薷 生薑
二、辛涼解表藥
薄荷 牛蒡子 桑葉 菊花(附:野菊花)
柴胡 葛根 升麻 蟬蛻 浮萍 淡豆鼓
蔓荊子 木賊草
第二節 涌吐藥
瓜蒂 膽礬 藜蘆
第三節 清熱藥
一、清熱瀉火藥
石膏 知母 梔子 竹葉(附:竹葉卷心)
蘆根 夏枯草 決明子 青葙子 谷精草
密蒙花
二、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附:忍冬藤) 連翹(附:連翹心)
大青葉(附:板藍根 青黛)蒲公英 紫花
地丁 敗醬草 白頭翁 魚腥草 馬齒莧
紅藤 漏蘆 山慈菇 射干 山豆根 重樓
白花蛇舌草 黃藥子 虎杖
三、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黃柏 龍膽草 苦參 秦皮
白鮮皮 胡黃連
四、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 玄參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地骨
皮 地骨皮 銀柴胡 白薇 犀角
五、清熱解暑藥
青蒿 荷葉(附:蓮子、蓮心、蓮須) 西瓜
(附:西瓜翠衣) 綠豆(附:綠豆衣)
第四節 瀉下藥
一、攻下藥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蘆薈
二、潤下藥
郁李仁 火麻仁
三、逐水藥
大戟 蕪花 甘遂 牽牛子 巴豆 商陸
續隨子 澤漆
第五節 祛濕藥
一、化濕燥濕藥
藿香 佩蘭 蒼朮 厚朴 砂仁 白豆蔻
草豆蔻 草果
二、淡滲利濕藥
獲苓 豬苓 澤瀉 薏苡仁 萆�
三、清熱利濕藥
茵陳蒿 木通 車前子(附:車前草)滑石
冬瓜子(附:冬瓜皮) 通草 瞿麥 �蓄
石韋 海金砂 金錢草 地膚子 冬葵子
半邊蓮 赤小豆
第六節 祛風濕藥
獨活 秦艽 威靈仙 五加皮 木瓜 防己
海桐皮 �薟草 海風藤 千年健 絡石藤
蒼耳子 桑寄生 白花蛇(附:烏梢蛇)
第七節 消導藥
山楂 麥芽 神曲 萊菔子 谷芽 雞內金
第八節 祛痰止咳藥
一、清化熱痰藥
前胡 瓜蔞(附:天花粉)貝母 葶藶子
天竺黃 竹茹(附:竹瀝)礞石 胖大海
海浮石 昆布 海藻
二、溫化寒痰藥
半夏 天南星(附:膽南星)白附子 白芥
子 皂角(附:皂角刺)旋覆花(附:金沸
草) 白前 桔梗
三、止咳平喘藥
杏仁 蘇子 紫菀 款冬花 馬兜鈴(附:天
仙藤)桑白皮(附:桑枝 桑椹子)百部
批把葉
第九節 溫里藥
附子(附:烏頭、天雄) 肉桂 乾薑 高良
姜 吳茱萸 花椒(附:椒目)丁香 蓽茇
小茴香
第十節 理氣藥
陳皮(附:橘葉、橘核、橘紅、橘絡)青皮
枳實(附:積殼)香附 木香 烏藥 檀香
沉香 薤白 大腹皮(附:檳榔) 苦楝子
(附:苦楝皮)香櫞 甘松 柿蒂(附:柿
霜)
第十一節 理血藥
一、活血藥
川芎 丹參 鬱金 薑黃 延胡索 紅花
(附:藏紅花) 益母草(附:茺蔚子) 乳
香 沒藥 三棱 莪術 桃仁 雞血藤 澤
蘭 五靈脂 蘇木 劉寄奴 牛膝 王不留
行 穿山甲 急性子(附:鳳仙花)水蛭
虻蟲 庶蟲
二、止血藥
蒲黃 仙鶴草 三七 白及 茜草 地榆
側柏葉 白茅根 大薊(附:小薊) 槐花
(附:槐實)藕節 棕櫚炭 艾葉 伏龍肝
第十二節 補益藥
一、補氣藥
人參 黨參 太子參 黃芪 白朮 山藥
黃精 扁豆(附:扁豆衣 扁豆花)甘草
大棗
二、補血藥
熟地黃 何首烏(附:夜交藤)當歸 白芍
龍眼肉 阿膠
三、滋陰藥
沙參 西洋參 麥門冬 天門冬 石斛 玉
竹 百合 枸杞子 女貞子 旱蓮草 胡麻
仁 龜板(附:龜板膠) 鱉甲
四、補陽藥
鹿茸(附:鹿角、鹿角膠、鹿角霜)淫羊藿
仙茅 巴戟天 肉蓯蓉 鎖陽 補骨脂 菟
絲子 杜仲 續斷 狗脊 骨碎補 益智仁
蛇床子 胡蘆巴 沙苑子 冬蟲夏草 韭子
胡桃(附:分心木)蛤蚧 海狗腎 陽起石
第十三節 平肝熄風藥
石決明 鉤藤 天麻 白蒺藜 代赭石 玳
瑁 羚羊角 地龍 僵蠶 全蠍 蜈蚣
第十四節 安神藥
一、重鎮安神藥
硃砂 磁石 龍骨(附:龍齒)牡蠣 珍珠
(附:珍珠母) 琥珀 紫石英
二、養心安神藥
酸棗仁 柏子仁 遠志 合歡皮(附:合歡
花)
第十五節 開竅藥
麝香 冰片 牛黃 蘇合香 安息香 菖蒲
第十六節 固澀藥
山茱萸 五味子 烏梅 肉豆蔻 金櫻子
覆盆子 芡實 訶子 銀杏 罌粟殼 桑螵
蛸 烏賊骨 赤石脂 五倍子
第十七節 驅蟲藥
使君子 鶴虱 蕪荑 雷丸 榧子 貫眾
石榴根皮 南瓜子 鴉膽子
第十八節 外用藥
硫黃 雄黃 輕粉 鉛丹 硼砂 爐甘石
白礬 砒石 斑蝥 蟾酥 露蜂房 血竭
孩兒茶 馬錢子 木鱉子 羊蹄 木槿皮
(附:木槿花)
第三章 方劑學基礎知識
第一節 方劑的組成原則
第二節 方劑的加減變化
第三節 方劑劑型
第四節 方劑與治法
第五節 方劑的分類
第四章 常用方劑
第一節 解表劑
一、辛溫解表劑
麻黃湯
附:三拗湯、華蓋散、麻杏薏甘湯、大青龍
湯
桂枝湯
附: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小
建中湯
九味羌活湯
香蘇散
附:香蘇蔥鼓湯
三物香薷飲
附:新加香薷飲
二、辛涼解表劑
銀翹散
桑菊飲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附:越婢湯
柴葛解肌湯
三、扶正解表劑
人參敗毒散
附:荊防敗毒散、參蘇飲、銀翹敗毒散
麻黃附子細辛湯
附:麻黃附子甘草湯
加減萎蕤湯
第二節 瀉下劑
一、寒下劑
大承氣湯
附: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黃牡丹湯、
大陷胸湯
二、溫下劑
大黃附子湯
三物備急丸
三、潤下劑
麻子仁丸
附:五仁丸
四、逐水劑
十棗湯
附:控涎丹
舟車丸
附:疏鑿飲子
五、攻補兼施劑
黃龍湯
附:新加黃龍湯
增液承氣湯
第三節 涌吐劑
瓜蒂散
鹽湯探吐方
第四節 清熱劑
一、清氣分熱劑
白虎湯
附: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白虎加
蒼朮湯、玉女煎、化斑湯
竹葉石膏湯
二、清營涼血劑
清營湯
附:清宮湯
犀角地黃湯
三、清熱解毒劑
黃連解毒湯
附:瀉心湯、清瘟敗毒飲
普濟消毒飲
四、清臟腑熱劑
涼膈散
導赤散
龍膽瀉肝湯
附:當歸龍薈丸、瀉青丸
瀉白散
清胃散
瀉黃散
芍藥湯
附:黃芩湯、葛根芩連湯
白頭翁湯
附: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五、清熱解暑劑
清暑益氣湯
附:清暑益氣湯
六一散
附:碧玉散、益元散 雞蘇散
六、清熱養陰劑
青蒿鱉甲湯
清骨散
附:秦艽鱉甲散
第五節 溫里劑
一、溫中祛寒劑
理中丸
附: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參湯、連理湯、理
中化痰丸、枳實理中丸
吳茱萸湯
附:大建中湯
厚朴溫中湯
二、回陽救逆湯
四逆湯
附:四逆加人參湯、通脈四逆湯 白通湯、
參附湯、芪附湯、術附湯
真武湯
附:附子湯
黑錫丹
三、溫經散寒劑
當歸四逆湯
附: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黃芪桂枝五
物湯
第六節 治風劑
一、疏散外風劑
川芎茶調散
附:菊花茶調散 蒼耳子散
消風散
玉真散
附:五虎追風散
羌活勝濕湯
獨活寄生湯
附:三痹湯、蠲痹湯、程氏蠲痹湯
二、平熄內風劑
鎮肝熄風湯
羚角鉤藤湯
附:天麻鉤藤飲
大定風珠
附:阿膠雞子黃湯
地黃飲子
第七節 祛濕劑
一、芳香化濕劑
平胃散
附:不換金正氣散
藿香正氣散
二、清熱利濕劑
茵陳蒿湯
附:梔子柏皮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三仁湯
附:藿朴夏苓湯、黃芩滑石湯
甘露消毒丹
八正散
二妙散
附:三妙丸
三、利水滲濕劑
五苓散
附:胃苓湯、茵陳五苓散、四苓湯、豬苓湯
五皮飲
防己黃芪湯
附:防己獲苓湯
四、溫化水濕劑
實脾散
苓桂術甘湯
附:甘草乾姜獲苓白朮湯
第八節 治燥劑
一、輕宣外燥劑
杏蘇散
桑杏湯
清燥救肺湯
附:沙參麥門冬湯
二、滋潤內燥劑
養陰清肺湯
百合固金湯
麥門冬湯
第九節 消導劑
保和丸
附:大安丸
健脾丸
枳實導滯丸
附:枳術丸、木香檳榔丸
枳實消痞丸
第十節 和解劑
一、和解少陽劑
小柴胡湯
附:柴平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
蒿芩清膽湯
二、調和肝脾劑
四逆散
附:柴胡疏肝散
逍遙散
附:丹梔逍遙散 痛瀉要方
三、調和腸胃劑
半夏瀉心湯
附: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黃連湯、旋
覆代赭湯
四、治瘧劑
截瘧七寶飲
附:達原飲
第十一節 祛痰劑
一、燥濕化痰劑
二陳湯
附:溫膽湯、導痰湯、滌痰湯、金水
六君煎
二、清熱化痰劑
清氣化痰丸
附:小陷胸湯
滾痰丸
三、潤燥化痰劑
貝母瓜蔞散
四、溫化寒痰劑
苓甘五味姜辛湯
附:小青龍湯
三子養親湯
附:蘇子降氣湯
五、治風化痰劑
止嗽散
半夏白朮天麻湯
第十二節 理氣劑
一、行氣劑
越鞠丸
附:良附丸
半夏厚朴湯
附:四七湯、四磨飲
天台烏藥散
附:導氣湯、暖肝煎
二、降氣劑
定喘湯
附:射干麻黃湯
橘皮竹茹湯
附:濟生橘皮竹茹湯、新制橘皮竹茹湯、小
半夏湯、乾薑人參半夏丸
丁香柿蒂湯
附:柿蒂湯、柿錢散
第十三節 理血劑
一、止血劑
十灰散
四生丸
附:咳血方
槐花散
附:槐角丸
黃土湯
小薊飲子
膠艾湯
二、活血祛瘀劑
桃核承氣湯
附:抵當湯、下瘀血湯 桂枝獲苓丸
血府逐瘀湯
附:通竅活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
身痛逐瘀湯、補陽還五湯
復元活血湯
附:七厘散
溫經湯
生化湯
附:失笑散、丹參飲、活絡效靈丹
第十四節 補益劑
一、補氣劑
四君子湯
附:異功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加
減四君子湯、保元湯、七味白朮散
參苓白朮散
附:資生丸
補中益氣湯
附:昇陽益胃湯、益氣聰明湯、升陷湯
生脈散
二、補血劑
四物湯
附:八珍湯、八珍益母丸、十全大補湯、人
參養榮湯 泰山磐石散
當歸補血湯
歸脾湯
三、補陰劑
六味地黃丸
附:都氣丸、杞菊地黃丸、麥味地黃丸、知
柏地黃丸、耳聾左慈丸、左歸飲 左歸丸
一貫煎
附:二至丸
大補陰丸
附:通關丸
虎潛丸
炙甘草湯
附:加減復脈湯
四、補陽劑
腎氣丸
附:加味腎氣丸、十補丸、右歸飲、右歸丸
第十五節 表里雙解劑
一、解表攻里劑
厚朴七物湯
防風通聖散
二、解表清里劑
石膏湯
三、解表溫里劑
五積散
第十六節 安神劑
一、重鎮安神劑
硃砂安神丸
磁朱丸
附:生鐵落飲
二、滋養安神劑
酸棗仁湯
天王補心丹
第十七節 開竅劑
一、涼開劑
安宮牛黃丸
附:牛黃清心丸、牛黃承氣丸
紫雪丹
至寶丹
二、溫開劑
蘇合香丸
附:通關散、冠心蘇合丸
第十八節 固澀劑
一、固表止汗劑
牡蠣散
玉屏風散
當歸六黃湯
二、澀精止遺劑
桑螵蛸散
附:縮泉丸
金鎖固精丸
附:水陸二仙丹
三、澀腸固脫劑
真人養臟湯
四神丸
四、固崩止帶劑
固沖湯
完帶湯
附:易黃湯、清帶湯
第十九節 驅蟲劑
烏梅丸
化蟲丸
布袋丸
附:肥兒丸
第二十節 癰瘍劑
仙方活命飲
五味消毒飲
犀黃丸
透膿散
消瘰丸
葦莖湯
薏苡附子敗醬散
附:紅藤煎
陽和湯
小金丹
下篇 治療學
第一章 內科
第一節 外感病證
感冒
風溫
暑溫
濕溫
秋燥
第二節 內傷雜病病證
咳嗽
哮喘
肺癆
肺癰
肺痿
失音
嘔吐
胃脘痛 附:吐酸、嘈雜
腹痛
呢逆
噎膈 附:反胃
泄瀉
痢疾
便秘
驚悸、怔忡
心痛
不寐 附:多寐、健忘
癲狂
癲癇
眩暈
中風 附:口僻
黃疸
臌脹
脅痛
疝氣
淋證 附:尿濁
癃閉
遺尿、小便不禁
遺精
陽痿 附:陽強
腰痛
郁證
厥證
水腫
痰飲
消渴
�積 附:瘕聚
虛勞
血證
痹證
痿證
頭痛
瘧疾
蟲證
第二章 外科
第一節 概述
一、病因病機
二、外科疾病分類
三、外科疾病辨證
四、外科疾病治療
第二節 常見病證
癰
癤
疔 附:疔瘡走黃
有頭疽 附:三陷證
無頭疽
流注
瘰癧
乳癰 附:乳漏
乳癧
癭
瘤
脫疽
痔瘡 附:肛裂、肛癰、肛瘺
臁瘡
風疹
水痘
丹毒
濕疹 附:黃水瘡
風隱疹 附:痒疹、全身性皮膚瘙癢病
牛皮癬
白�
天皰瘡
粉刺
白癜風
破傷風
燒傷
凍傷
第三章 婦科
第一節 概述
一、婦女生理特點
二、婦女病理特點
三、辨證
四、防治
第二節 月經病
月經先期
月經後期
月經先後無定期
月經過多
月經過少
經期延長
痛經
閉經
崩漏
經行發熱
經行頭痛
經行吐衄
經行浮腫
經行情誌異常
斷經前後證候
第三節 帶下病
第四節 妊娠病
(二)頂區
(三)顳區
(四)枕區
二、適應症與禁忌症
(一)適應症
(二)禁忌症
三、操作方法
(一)體位
(二)進針
(三)運針
(四)出針
第六節 針灸治療概述
一、治療原則
(一)整體論治
(二)協調陰陽
(三)標本緩急
(四)補虛瀉實
二、八綱辨證在針灸治療中的套用
(一)表里
(二)寒熱
(三)虛實
(四)陰陽
三、選穴與配穴
(一)選穴原則
(二)配穴方法
四、關於特定穴的套用
第七節 常見病證治療
一、內科病證
感冒
中暑
咳嗽
哮喘
胃痛
嘔吐
泄瀉
痢疾
黃疸
脫肛
胸痹
失眠
癲狂
癇證
頭痛
眩暈
中風 附:面癱
水腫
遺尿
尿閉
遺精
陽瘦
腰痛
痹證
痿證
二、婦產科病證
痛經
閉經
帶下
滯產 附:胎位不正、胞衣不下
陰挺
乳少
三、兒科病證
急驚風
疳積
四、外科病證
乳癰
腸癰
扭挫傷
風隱疹
五、五官科病證
目赤腫痛
耳鳴、耳聾
鼻衄
鼻淵
咽喉腫痛
牙痛
附:方劑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