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筠連粉條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澱粉,與各種蔬菜、魚、肉、禽、蛋等搭配,可烹調出中、西式家常便菜和宴席佳肴,春夏秋冬皆可食用,可涼拌、熱炒、燉煮、油炸,是家庭及飲食業熱烹、涼拌之佳品。
產地環境
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優越自然環境地理條件、特有的紅薯品種和高產栽培模式為筠連粉條原料獨特品質打下堅實基礎,優質的筠連地下水是筠連粉條從原料生產、製作過程的必要條件及優良品質形成的特殊保障,獨特的傳統製作工藝為筠連粉條品質特點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支撐。
筠連粉條選取優質的筠連地下水,先成型,再熟化的悠久的傳統製作工藝,保持了傳統加工粉條柔軟、有韌性、不滑湯、不斷節的特有品質。
歷史淵源
筠連縣種植紅薯和加工紅薯粉條有悠久的歷史,筠連粉條是以紅薯粉為原料加工製作而成,據《筠連縣誌》記載已有240多年歷史。
相傳在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由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遷入四川時將紅薯種子帶入,在筠連縣城周邊栽種,獲得成功。此後,又將紅薯按閩粵工藝製成粉條。
據《筠連廖氏族譜》記載:遷入筠連的第二代廖世賓、曹氏夫婦,在乾隆中後期(1775年左右)曾在萬壽橋頭擺攤開店,經營粉條等飲食。綜上,筠連粉條是閩粵移民遷入帶來的食物,也是外來移民文化與巴蜀本土文化相融的結晶。清同治《筠連縣誌》就有種植、生產白苕的記載。
民國版《筠連縣誌》也載:“甘薯,俗稱紅薯,產于山地,為農家代食品。可濾成粉,亦可制粉條。”
筠連粉條傳統製作是各家各戶小作坊生產,沒有統一的標準,所生產的產品各式各樣,更沒有包裝。20世紀80年代開始,筠連縣開始有了粉條加工企業,隨後產量不斷增加。
生產情況
2012年,筠連縣年加工粉條2萬餘噸,其中進入市場的超過1萬噸。
2017年,筠連縣擁有紅薯種植面積約15萬畝,產量近30萬噸,加工紅薯粉條3.4萬噸。
產品榮譽
“筠連粉條”曾榮獲四川省食品博覽會銀獎。
2016年07月0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筠連粉條”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筠連粉條產地範圍為四川省筠連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
(一)甘薯
1.品種:南薯88、徐薯18、川薯27、雞扎苕、豫薯7號,豫薯8號。
2.澱粉含量:保護範圍內生產的甘薯,澱粉含量18%—25%。
(二)水
保護範圍內的地下水,符合國家飲用水相關標準要求。
二、加工
工藝流程:紅薯→粉碎→過濾→沉澱→澱粉乾燥→打糊(打芡)→漏粉→冷卻→乾燥→成品→包裝。
工藝要求:
1.沉澱取粉:將洗淨的紅薯粉碎、過濾2—3次,沉澱6—8個小時,提取澱粉。
2.澱粉乾燥:將取出的澱粉通過曬、烘等方式進行乾燥至水分低於20%。
3.打糊(打芡):將乾燥後澱粉根據重量適量添加水,和勻攪拌,直至糊化。
4.漏粉:將糊化的澱粉通過模具漏入沸水鍋中煮熟定型,煮熟水溫為97℃至100℃,煮熟時間為1至2分鐘。冷卻水溫≤35℃。
5.粉條幹燥:定型後的粉條自然乾燥,水分在10%—15%之間。
三、質量特性
(一)品質特徵
1.乾粉條:色澤明亮、粗細均勻、無並絲。
2.烹飪後:口感細膩、柔軟、青香、爽口、不滑湯、不斷節。
(二)感官及理化指標
筠連粉條理化指標
項目 | 要求 |
水分/(克/100克)≤ | 15.0 |
澱粉/(克/100克)≥ | 75.0 |
(三)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要求。
專用標誌使用
筠連粉條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筠連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筠連粉條的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