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開放建築國際會議

第18屆開放建築國際會議

開放建築理論的緣起,是由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哈布瑞肯(John Habraken)於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稱之為“支撐體”理論。並通過數十年來研究歐洲住房供給課題,率領麻省理工“住宅設計與建造方法組”,探討“開放建築”的理論和方法。

開放建設國際會議介紹

第18屆開放建築國際會議 第18屆開放建築國際會議

哈布瑞肯教授是荷蘭人,荷蘭建築師隨後開辦了一個建築師研究會(Stiching Architecten Research),簡稱SAR,專門從事“支撐體”構想的研究。1965年,哈布瑞肯在荷蘭建築師協會上首次提出將住宅設計和建造分成“支撐體”和“ 可分體”的構想,隨後對此產生的一整套理論和方法就叫SAR理論。這一理論到2013年已由住宅的理論發展為群體規劃的理論和方法。

80年代後,支撐體理論通過開放建築理論的提出得到繼承和發展,兩者具有相同的基本觀點,開放建築理論系統地詮釋了哈布瑞肯的主張,並在理論體系上得到了進一步擴充。當前,stephen Kendall(肯德爾)教授等學者和建築師們在世界範圍內積極推廣開放建築理論的套用,“開放建築實踐”也成為了國際建築與建設研究創新理事會(ClB)下轄的W104研究小組的研究主題。

國際建築與建設研究創新理事會W104執行組是開放建築理論的重要研究陣地。小組主要協調人分別是美國波爾州立大學stephen Kendall教授,香港大學賈倍思教授、日本名古屋椙山女學園大學Shin Murakami(村上 心)教授,其中Stephen Kendall是哈布瑞肯在麻省理工的學生,賈倍思教授在蘇黎世高工專門研究適應性建築,多年來針對開放建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國際建築與建設研究創新理事會(CIB)致力於為會員提供國際合作與信息交流的服務,從而鼓勵和支持會員在建築工程領域進行科學研究與創新。CIB積極參與到建築工程相關的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等領域,以此推動建設流程的不斷改善和建築功能上的提高。

CIB W104工作組作為國際建築與建設研究創新理事會的一個重要分支,W104 執行組致力於建立一個國際化的網路體系,聯繫全球涉及開放建築相關內容的研究者和建築參與者。希望能通過這一方式來尋求一種動態建築建造的理論和模式,同時將這種理論運用於實際的建築設計和建造過程中。W104 執行組的三個基本目標:

1.讓建築的專業設計者和使用者對開放建築的概念和原理更加了解。

2.根據開放建築的設計建造方法,提供不同層次的包括國家的、地域的及地區的實施措施,用以提高建築工程的效率和與地區相適應的設施。

3.為參與開放建築實踐的建築專業設計者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經驗和信息的平台,並促進開放建築研究的發展。

開放建築年會是CIB W104工作組總結世界範圍內開放建築研究成果和交流的重要活動,到2011年已經舉辦了17界,大會包括主題演講、論文發言、學生競賽等多個環節。

第18屆開放建築會議為首次在中國北京舉辦,會議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太陽能建築專業委員會策劃,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際建築與建設研究創新理事會、香港大學主辦。

國家住宅工程中心自身有著完整的住宅設計與建造方法,並在建築全生命周期的廣泛適應性和靈活性方面積累了經驗,通過與CIB國際建築與建設研究創新理事會開放建築執行小組、香港大學共同舉辦這次學術會議,獲得廣泛而深入的交流。

中國北京北控開放建築國際競賽

競賽內容

第18屆開放建築國際會議 第18屆開放建築國際會議

開放建築設計競賽國際建築與建設研究創新理事會組織歷年傳統。主要目的是召集全球範圍的建築師和建築系 學生積極參與面對長效建築設計的挑戰。後奧運時代的北京,正朝著世界城市的目標發展。同時社會各階層也決心要見證北京朝著可持續城市邁進。本次競賽正是在這個轉變過程的大框架下為現有的建築領航者和下一代新的建築師提供挑戰。

本次競賽設計對象是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附近的一個以服務城市老年生活的綜合體,包括居住、辦公與研究等功能,主要徵集兩個層面上的設計策略。首先參賽作品面臨提供城市“組織模型”的挑戰。“組織模型”規定了公共空間的基本設施和每一地塊和建築大概的形態。其次,參賽作品必須提出一個多功能的 “開放式”建築設計,以適應多樣和多變的功能。這一“開放式建築”實質上是針對老年群體的公共服務設施。這將使建築設計成為有能力適應功能不斷變化的功能建築。

競賽組織單位

主辦單位:

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際建築與建設研究創新理事會

香港大學

冠名單位:

北京北控置業有限責任公司

評審專家

Cui Kai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 research group)

Dietmar Eberle: Baumshclager Eberle (BE) Architects

Andres Mignucci (Andrés Mignucci Arquitectos Puerto Rico)

Paul Lukez (Paul Lukez Architecture, Boston, USA)

Renee Chow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higeru Aoki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nd Shinichi Chikazumi (Japan)

Phil Astley (UCL/Bartlett, London, UK)

Nicolas Michelin(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Versailles)

Duan Meng (China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 Settlement)

He Jianqing (the Special Committee of Human Settlements of Chinese Socie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 Fei(Beijing Enterprises Group Real-Estate Co.,LTD)

論文徵集

第18界國際建築與建設研究創新理事會(CIB)W104開放建築實踐組第18屆開放建築國際年會,由中國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辦。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和學者將共同探討關於城市轉型過程中長效建築未來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很多城市正處於一種快速而混亂的轉型期,老的建築肌理和空間秩序逐漸被由政治或經濟為主導的新的建設行為所破壞。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非常有必要考慮建築的長效使用。 我們所關注的首要問題是:在接受既有建築肌理的漸進式變化的同時,考慮到2013年建設行為的長期效應。這一任務的重要性已被廣泛認知,但是新方法的實踐需要關注一些不可避免的衝突、不同的變化周期、以及不同形式的責任和控制,人們對此並不了解,也未嘗試。 我們的會議將安排一些主題發言和主題討論、學術論文宣講、各國建成項目展覽、以及學生競賽作品展示。這一過程將會探索對於建築理念和方法的新的理解。整個會議的七個分主題相對獨立,同時也會涉及其它相關主題和問題,但整個會議總體上將圍繞著城市轉型中的長效建築這一主題而進行。 所有入選論文在建築技藝雜誌社刊登,並推薦給ISTP,實現EI檢索。

會議主要議題

1、高舒適度、低能耗的住宅和建築

2、動態發展社會中的長效建築

3、適應發展的長效醫療建築

4、快速城市化進程下的城市肌理

5、災後應急建築——長效建築的基礎

6、填充體產業——長效建築的關鍵

7、社會保障性住宅的變革

主題一:高舒適度、低能耗的住宅和建築

世界範圍的能源壓力、降低能耗的必要性、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迫使政府、業主、建築師和工程師不得不重新思考過去的行為和價值觀。目前所面對的最困難的問題是建設行為中各方的利益衝突。一方面,政府、大型社會公共機構、或者“實體壟斷行業”作為公眾的一方,對建設行為有著較為長遠的考慮;另一方面,企業、地產投資商、以及單個的家庭則從私人利益出發,更多地考慮短期效益。關鍵問題是沒有單獨的一方能決定一切,無論是在政策領域還是在建築領域。

在這一專題內,請提交關於高舒適度、低能耗建築的探索性研究或實證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應基於對上述利益關係的理解和認識。問題是:究竟居住者對於建築形式、舒適度和能耗等方面可以進行哪些方面的控制,而公共層級又能對舒適度和能耗進行哪些方面的控制?

主題二:動態發展社會中的長效建築

幾十年前,日本社會進行了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從“拆了新建”的經濟方式轉變為“建築維護”的有組織的經濟方式,其中涉及很多對於建成環境的理解。在2008年,日本政府通過一系列法律以激勵建造具有200年壽命的住宅。或許有人說日本由於經濟萎縮和老齡化已不再是一個動態發展中的社會了。但這種理解是片面的。在歐洲,甚至不久的將來在美國和中國,將出現一致性的趨勢,即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將不僅僅通過關注能量流和能源消耗來實現。推動長效建築在世界各地都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以適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一專題內,請提交關於上述議題的論文,這通常是一些相互矛盾的問題:例如如何設計、建設並持續地更新改造,以適應不同的使用需求,從而達到建築的長效使用,並與人類社會動態發展的自然性相一致?也就是說,如何從“拆了新建”過渡到“老建築活化”。

主題三:適應發展的長效醫療建築

在過去50年裡,西方很多國家的政府衛生部和健康機構做了大量嘗試來建造“彈性的”醫療設施。雖然動機和目各有不同,但是總體目標都是在醫療技術和設備快速發展、疾病譜變化的同時,醫療設施依然能夠持續地提供高標準的醫療服務。事實是,“彈性的”醫療設施——常常是限定於功能主義和技術方面——或許是並不相關的。西方20世紀對於技術策略的探索誤導了我們,因為其實最根本的問題無關技術。

在這一專題內,請提交相關的探索性研究或實證研究成果,以闡明上述問題。我們所感興趣的議題是關於既有醫療建築設計方法、金融激勵政策、如何考慮業主利益、以及既有醫院和診所在新的醫療和康復理念下的一致性和不足之處。

主題四:快速城市化進程下的城市肌理

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促使超尺度街區的超大項目的開發。從介於建築和城市之間的街區尺度來看,這些開發項目讓我們重新思考怎樣設計“大的建築”。普通的開發趨向於關注內向,即根據一種內在邏輯來組織開發項目,例如安全性、銷售、以及結構效率等等。結果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城市被分割成島嶼狀——大尺度、內向的超級街區。隨著超大尺度的城市化,當歷史的形式概念不再適宜組織城市與建築的協調性時,什麼樣的建築理論、設計策略和方法可以保持城市各部分的聯繫、適於城市生長和發展的涵容量,以及適宜性?

在這一專題內,請提交相關的探索性研究或實證研究成果,以闡明上述問題及其可能性。

主題五:災後應急建築——長效建築的基礎

世界各地不斷發生由極端天氣、地震等自然災害或者戰爭等由人類自身所導致的災難。非政府組織和政府機構長期以來一致在尋求災後生活和社會服務的避難所。這個問題涉及技術、經濟、社會、環境和政治等方面。這方面的研究需要為解決災後住宅的問題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徑。

在這一專題內,請提交相關的探索性研究、實證研究、以及實踐項目,以闡述災後住宅如何應對緊急情況,同時將緊急措施逐漸發展為堅固的居住環境提供堅實的基礎。我們也徵集如何使災後應急住宅導向長效居住環境的新策略。

主題六:填充體產業——長效建築的關鍵

到2013年,普通住宅建築的發展過程總是存在各部分相互衝突的問題。“開放”建築指在住戶入住前(甚至入住後)建築平面布局可以靈活設計,設備裝置可以相對靈活布置的建築。這代表了一種創新,旨在避免建築在使用過程中的矛盾衝突,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核心繫統和建築產品是開放建築實踐的保證,到2013正投入市場,可以提供一種未來的住宅產品運作模式。其特徵是:應時而變、大空間的居住模式、室內採用裝配式建築構件和產品、利用先進軟體、高效物流運送填充體構件、多技能現場裝配人員團隊。填充體在既有建築的改造和新建多層住宅項目中都具有可實施性。

在這一專題內,請提交相關的探索性研究、實證研究闡述發展趨勢和可能性。歡迎作者提供任何關於填充體產業的發展——建築的、技術的、金融的、法規的、商業運作和社會方面的探討。

主題七:社會保障性住宅的變革

二戰以後,世界各地城市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城市的擴張、人口劇增,以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生存空間受限,城市住宅價格高漲。針對低收入人群的社會保障性住宅的需求開始持續增長。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開發中國家,需要綜合性的方法和手段,以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來解決社會保障性住宅緊缺的問題。其中包括需要對於技術體系、政策、社會、金融和管理等方面的新的思考,以及充分認識到單個家庭和住宅單元是整個健康社會住宅環境的有機組成。

中國社會化住宅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經驗應該相互借鑑,有必要建立基於先進實踐經驗的國際化合作關係。本會議為各國參與者提供交流機會,從各個角度討論社會保障性住宅的相關問題。

在這一專題內,請提交相關對於社會保障性住房在社區、城市、國家層面的發展思路。主要問題包括:社會保障性住宅發展所共有的關鍵問題?不同文化背景下社會保障性住宅設計、建造和組織實踐技術現狀?什麼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實踐探索?

歷界回顧及以往各界會議主題

2011年11月15日至17日,國際建築與建設研究創新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簡稱CIB)第17屆開放建築會議在美國波士頓舉行。本次大會的主題是“第四維中的建築:針對現有可持續發展建築的方法和實踐”,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科研設計團體、建築高等教育機構的專家參加了本次論壇。受國際建築與建設研究創新理事會W104執行小組邀請,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設計總院書記兼副院長劉燕輝、國家住宅工程中心書記兼副主任婁霓和綜合事業部主任張磊率領國家住宅工程中心建造小組成員參加了此次會議。參加此次會議的中國代表還有來自天津大學、東南大學等高等院校和設計科研機構的成員。

本次會議作為2011年“建造波士頓”的組成部分,和與會者一起商討了建築作為一種長期投資所激發出來的應對功能使用不斷變化的能力。會議主要關注的是住宅建築和醫療建築以及兩者潛在的共通之處。從全生命周期看待建築的長效性已成為當今一個十分緊迫的社會議題和可持續發展的建築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劉燕輝作為特邀專家在大會期間做了《中國當前住宅建設發展趨勢》的主題演講,其餘主題發言還包括美國建築學會榮譽院士、瑞士蘇黎世高工院長(2003-2005)、終身教授Dietmar Eberle,以及美國建築師協會研究員、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Stephen Kieran教授等,荷蘭的SAR建築體系的創始人N.John Habraken先生同期也出席了本次會議。

第六屆 住宅中的不同需求,

日本,東京,2000

第七屆 靈活住宅,

荷蘭,代爾夫特,2001

第八屆 住宅中的資源消耗,

墨西哥,墨西哥城,2002

第九屆 密集的城市居住結構,

香港,中國,2003

第十屆 開放式建築和可持續性的環境,

法國,巴黎,2004

第十一屆 可持續性的行動,

東京,日本,2005

第十二屆 可適性的建築,

荷蘭,2006

第十三屆 CIB世界建築大會 建造業與發展 開普敦,

南非,2007

第十四屆 開放建築的教育,

曼西,美國,2008

第十五屆 新角色,新挑戰,

鹿特丹,荷蘭,2009

第十六屆 開放與可持續建築,

比爾堡,西班牙,2010

第十七屆 四維建築,

波士頓,美國,201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