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陰謀發動內戰。為了爭取國內的和平,1945年8月,蔣介石內戰準備不足,就邀請毛澤東親赴重慶同國民党進行談判,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雙十協定》。但是,國民黨在談判期間派軍隊向解放區發起進攻。解放區軍民打退了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停戰協定,並在重慶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蔣介石,真內戰,假和平。
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在美帝國主義援助下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從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國性的反攻。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後發動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23日解放南京,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標誌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從此,中國進入了一個歷史的新紀元---現代史。
相關詞條
-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英文: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為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
歷史背景 戰爭背景 戰爭經過 主要事件 革命成果 -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亦即第二次國共內戰,是二十世紀中葉在中國境內發生的中國共產黨軍隊(第一次內戰為紅軍,第二次為解放軍)與中國國民黨軍隊之間的一場長期戰...
基本資料 事件簡介 歷史背景 事件起因 事件年表 -
土地革命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又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的革命戰爭,從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開始,到1937年抗日...
簡介 起因 經過 意義 相關詞條 -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是毛澤東1936年12月在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的講演。始由八路軍軍政雜誌社印行單行本,後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為了總結土地革命...
簡介 四大特點 革命特點 革命戰爭 研究戰爭 -
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1931年7月~9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3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
歷史背景 戰役經過 相關人物 戰役評論 參考資料 -
第三次反圍剿
1931年7月~9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3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蔣介石親任總司令,趕赴南昌...
概述 背景 經過 相關人物 評論 -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大革命”,是1924年(甲子年)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在中國共產黨...
革命過程 相關內容 其他信息 -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1931年(民國二十年)11月至1932年6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反擊國民黨軍圍剿的作戰。
點評 蔣介石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