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繼良

笪繼良

笪繼良,字抑之,號我真,江蘇省句容縣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天啟元年(1621年)任鉛山縣令。

基本信息

人物事跡

笪繼良主政鉛山期間,正是明王朝後期社會矛盾日益惡化,內憂外患日甚一日,朱明政權日趨腐朽沒落的年代,統治階段的苛捐雜稅,地主豪紳的巧取豪奪,壓得窮苦百姓喘不過氣來。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明政府藉口遼東戰事吃緊,向人民加派“遼餉”,前後三次,鉛山縣當時總人口已銳減至不足二萬,竟也被加派“遼餉”二萬餘兩,百姓負擔沉重,民不聊生。
笪繼良上任伊始,面對嚴峻現實,勵精圖治,力改弊政,體恤民情,鼓勵農耕,盡力維護貧苦百姓利益,使鉛山人民在朝廷的狂征暴斂和地主的盤剝壓榨下得以溫飽。他布衣素食,輕車簡從,不事奢華。他親自動手,描繪了一株大白菜。並題辭“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其意為:作為地方父母官,不能只圖自己安逸享樂,不問民間疾苦,不知青菜的滋味;作為子民百姓,不能讓他們缺衣少食,面帶菜色。他請來匠人,將書、畫鐫刻在一方長4尺5、寬2尺的青灰石板上,立於縣衙中醒目處,以警示告誡自己和僚屬要以人為本、為民辦事。
笪繼良勤政愛民、治縣有方。他到鉛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地方賢士、鄉人,了解鄉風民俗、地力物產,廣納治縣良策。他鼓勵教育,認為這是開啟民智、振興縣邑的首務。他主持修纂鉛山歷史上第一部縣誌——《鉛書》,以承前啟後,存史資治。他見縣內迷信之風盛行,百姓染病患病不延醫問藥,而是請巫師“求神驅鬼”,以致耽誤病情,枉送性命,便從外地請來名醫,勸百姓棄巫信藥,並廣設藥鋪,以方便民眾購藥治病。當時,縣境新嶺山上常有猛虎出沒,白天竟下山傷害人畜。笪繼良聞訊後,親赴現場巡視,並懸重賞驅虎,使當地民眾得以安居樂業。鄉民感其愛心,特地在新嶺山頂豎“驅虎石”碑以示紀念。
六年後,笪繼良升任虔州州牧,離開鉛山時,家家戶戶焚香燃燭,男婦女老少灑淚相送。民眾深懷其德,集資在鉛山老縣城永平鎮北彭溪橋興建了“笪公祠”,將“白菜碑”豎子祠內,併購置田產,以供祀事。
星移斗轉,淪海桑田。“笪公祠”早已圮毀,但“白菜碑”歷四百年春秋歲月,幾經搬遷,至今仍安然保存在永平鎮古蹟“報本坊”內。它像一位歷史老人,不知疲倦地向世人敘說著一位古代官員勤政愛民、廉潔奉公的故事。

白菜碑賦

“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江西鉛山縣令笪繼良所立白菜碑之碑文也。笪公在任六年,為官清廉,體恤下情,立碑刻大白菜一棵,又親題碑文,明其心志。時人感其德,立“笪公祠”,且供碑於祠內。見碑猶見笪公為官之德政,余夜不能寐,感而賦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氏名言,千古流芳。然笪公之白菜碑文“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立於贛東北,與之遙呼應,相媲美。帝王將相,魚肉百姓。想笪公區區一縣令,敢立如此白菜碑,猶置其身於炎炎火烤;敢夸如此豪言,不啻引天下之目光聚焦其身。笪公江湖行走,如履薄冰,旦夕禍福加身,傾巢之危卵矣!此智者之不為,笪公為之,難能可貴也!足見笪公胸襟之坦蕩,膽識之過人,言行之一致,誠可謂青史一良吏也。古有立言、立功、立德三立之說,人有一立,善莫大焉。余觀之,笪公三立兼有,美矣!其言碑刻,後世敬仰,其一立也;政有德聲,史有賢名,其二立也;放其言而果其行,惠澤時民,功於後世,其三立也。今日社會,地覆天翻。為民執政,正當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急百姓之急,想百姓之想。古有良臣,愛民如子;笪公豪氣,立碑示廉,勇氣可嘉,偉丈夫也!吾輩堂正之共產黨人,無產階級之先鋒隊,何不能為?吾輩正當負起時代之使命,鼓起科學發展之風帆,揚起清正廉潔之大旗,造福我炎黃,振興我中華。由此而觀碑,復有感懷:為人之道,寬容誠信,富者豪者,不可不閱不讀《菜根譚》;為官之道,人民公僕,顯其貴者,務必鑒之從之白菜碑。謙謙君子笪繼良,一棵白菜,抒殷殷愛民之情;兩句格言,明先賢為政之心。前人碑銘,歌功頌德,德政後人敬仰;後人見碑,勵精圖治,執政當越前人。先賢為政,知民為本。知稼穡之艱難,知民生之艱辛。千古忠良,同此一心。笪公之舉,似大匠之斧,不拘繩墨,興利除弊,縣民皆稱;笪公之志,若逆水划槳,立意堅毅,布衣粗食,教化澤民。“白菜碑”樹清官豐碑,笪繼良為後代榜樣。看今朝,優良傳統,如江海不竭,代代流傳;想來日,清貧精神,似旭日東升,民心所望。小康社會建設,“兩個務必”在胸。一國攜手,和諧共創;民為父母,國泰民安。嗟乎!白菜碑!巍巍乎,豐碑矣!

主要作品

著有《鵝湖讀易》、《先師廟祀考》、《汀州府志》、《天心語錄》、《鸜起齋全集》、《經畲堂詩集》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