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北京市教委頒布了《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實驗方案〉的課程計畫(修訂),該版課程計畫在2001年新課程改革後的第一版課程計畫和2007年的試行版課程計畫的基礎上作了較大調整,特別是增加了學科實踐活動課程和“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課程。這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理論與實踐的一次重要突破和創新。
“科學實踐活動”的“開放”定位於三個層面:第一,開放的理念,即教育者以開放的胸懷和眼界推進項目的實施;第二,開放的資源,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構建廣義的教育資源供給;第三,開放的課程,從課程形式、組織,到課程實施、評價,注重為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和發展服務。
自2015年9月開始,北京市新入學的初一學生都要走出校園,走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場館與博物館等200餘家資源單位,參與一門新課程——國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以下簡稱“科學實踐活動”)的學習。學生們在自然與環境、健康與安全等多個領域的1000餘個活動項目中自主選擇,完成每學期五個活動項目、每次兩小時的科學實踐活動,以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科學實踐活動”採用“主題課”的形式,圍繞自然與環境、健康與安全、結構與機械、電子與控制、數據與信息、能源與材料,航天科技農業等多個領域,以“任務單”為載體,有效推進活動項目的開發和實施。資源單位針對每一個活動項目,需要編制相應的“項目方案”和“任務單”。“項目方案”是從組織者視角出發的課程供給方案;“任務單”是從學生視角出發的課程實施與參與載體,是活動項目立項評審的重要依據,它既是記錄學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工具,也是資源單位和學校共同評價學生活動情況、認定學生學分的唯一憑證。
北京神舟綠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致力於航天育種科普教育工作。2015年正式入選為國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資源單位,其中公司科普教育工作人員前後開發兩門教學課程,至今為止走進北京市及周邊上百所中國小校課堂,為上萬個孩子開展科普教育,更是相繼在各大小社區舉行過多次公益性的科普活動。
教學課程:
1、“種子的太空之旅”
“種子的太空之旅”名字的由來:航天工程育種技術——也稱航天育種、空間技術育種或太空育種,就是指利用返回式衛星等返回式太空飛行器所恩呢該達到的空間環境對植物(種子)的誘變作用以產生有益變異,在地面選育新種質、新材料,培育新品種的植物育種新技術。該技術培育出來的種子叫太空種子,相當於種子乘坐返回式衛星的太空旅行,故稱“種子的太空之旅”。
註:航天工程育種是集航天技術、現代農業技術、生物技術於一體的跨學科系統創新工程,其最大優勢在於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培育出目前地面上難以獲得的罕見種質資源,培育突出性的優良品種,是緩解我國農作物優質種源匱乏的有效途徑之一。2012年“航天工程育種體系”被我國納入“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
科普教育歷程
2013年 航天育種科普課程走進北京市日壇國小,負責老師:李明全、朱琳、曹秋成。
2014年 北京市海淀區第四實驗國小 每周五科技課堂(課後330項目)同年組織學生參觀了航天育種北京蔬菜基地(通州)。
2015年11月 “種子的太空之旅”課程為“北京市國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項目之一,2015-2016第一學期服務學生1746人,服務遠郊區縣學校16餘所。2015年-2016年第二學期服務北京市區學生768人。
2016年5-8月 公益性講座(揭秘航天育種、微景觀製作)走進:北京府學胡同國小、團結湖國小、東交民巷國小、海淀區第四實驗國小、清華附小等學校。負責人:朱琳、董春玲、曹秋成、史霞。
北京神舟綠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直秉承“以學生實際獲得為目標”的宗旨開展科普教育工作,公司認為學生是公共教育服務的最終體驗者,就要將“以學生為本”將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構建開放性的教與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精準、個性化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驗證、探索。課堂上除了基本的的太空農業知道講解,更配有視頻教學生動的呈現出課程內容,課堂上互動師生頻繁,為加深教育,為學生們提供公司專利研發的太空種子DIY學習如何種植太空種子,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課程設計既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和認知特點,又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實際獲得感。
北京市國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拓展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科技農業等學科知識的有效途徑。科普興,科技才會興,國家才會強。開展科學普及,要有長抓的韌勁、抓常的恆心,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真正讓科學理念、科學精神在人們心裡紮下根來。要突出抓好面向青少年的科學普及,從學校抓起,從家庭抓起,更好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和科學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