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與戰史
孫傳庭,山西代縣人,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進士,歷任永城知縣、商丘知縣、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勛司郎中等職,魏忠賢當權期間,孫傳庭辭職回家,直到崇禎八年才復出,擔任吏部封驗司郎中、順天府丞。
復出後的孫傳庭對當前的剿匪局勢十分關心,常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頗有澄清天下之志,被廷臣認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邊才”。崇禎九年三月,朝廷罷免了懦弱無能的甘學闊,起用孫傳庭接任陝西巡撫。
崇禎對孫傳庭寄予厚望,臨行前親自召見了他,一番寒暄之後,孫傳庭提出了兵餉不足的困難,請求皇上支持。
崇禎表示錢沒有,政策倒是有一條。這個政策就是孫傳庭可以採用多種形式,自行籌措經費,用以招兵買馬,朝廷不加干涉。
經驗證明,給政策往往比給錢更有用。政策是來錢的渠道,有了渠道,何愁沒錢?當然,好政策也要有人去落實才行。
孫傳庭到陝西以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按照“以秦兵衛秦地,以秦地養秦兵”的理念,實行屯田,發展經濟。經過治理,年收稅銀14.5萬兩,米麥1.35萬石,孫傳庭以此招募訓練了一隻勁旅。
這隻勁旅就是秦兵。
或許是受了大秦嶺的豪氣影響,生活在谷中的人似乎從出生開始,骨子裡就秉承著一種彪悍的個性,正如這裡的山歌所唱:"山歌明末三大軍子來把山頭,閻王見我也發愁。孔夫子見我就下馬,皇帝見我也低頭。"
明末的軍隊,戰鬥力最強的,是關寧鐵騎,排第三的,是天雄軍,排在第二的,是秦兵。
關寧鐵騎之所以強悍,因為機動;天雄軍善戰,因為團結;而秦兵的戰鬥力,因為個性。秦兵的主力,大都來自陝西榆林。
這支彪悍的軍隊,曾經讓不知情的兵家吃盡了苦頭。最為突出的例子就是闖王高迎祥,他甚至因為無知還在子午谷中丟了性命。
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7月,闖王高迎祥率領全部主力進入子午谷,企圖偷渡這裡,然後奇襲西安占領陝西。但他首先忽略了子午谷的天氣與險峻的道路:由於道路狹窄,天降大雨,高迎祥的幾萬大軍走了好幾天,才走了一半路程,人困馬乏,物資損失嚴重。當他艱苦行軍終於到達子午谷黑水峪的時候,卻發現早已有兩萬秦軍埋伏在此。
秦軍之所以在子午谷的黑水峪耐心等待,是因為統帥孫傳庭知道,艱苦跋涉完子午谷之後,出現在他面前的高迎祥和他的部隊都是十分脆弱的。兩軍相遇,隨即開戰,高迎祥率軍發動多次突擊,但由於子午谷的秦軍太猛,而且士兵中多有熟悉地形地貌的當地人,高迎祥的進攻完全沒用——秦軍男女老幼齊上陣,喊一嗓子就能動員一群親戚,即使防線每次被衝垮,但過不了多久就會再次聚攏……最終,雙方激戰四天,縱橫世間七年的闖王高迎祥被俘,就此結束了他的一生。秦兵也因此聲威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