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考察

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考察

內容簡介

作者在闡釋科學課程性質的基礎上,論證了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基礎,一方面反思和批判了實證主義的科學課程設計,並通過考察科學課程設計的發展歷程,剖析了傳統科學課程觀、結構、方法等方面的偏差;另一方面以“可檢驗性”為主論依據,揭示了科學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論,提出“科學課程即研究假設”的課程觀,採用任務驅動的評價策略,能自成一體,尤其關於科學課程的性質以及新的課程設計等方面的論點有新意和創見。

作者簡介

張磊,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山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目錄信息

引 論/1

一 問題的緣起/1

(一)基於教育系統內部的觀察/1

(二)著眼於人類生存環境的思考/3

(三)課程設計有待於進一步完善/7

二 理論及實踐基礎/14

(一)理論研究/14

(二)實踐探索/22

(三)基本共識/28

(四)存在問題/30

三 立場確立/35

(一)基於“理性”的認識/36

(二)“兩種文化”的融合/48

(三)論證及解決問題/53

四 基本概念界定和框架結構/56

(一)基本概念界定/56

(二)框架結構/60

第一章 科學課程的性質/62

一 科學是一種文化過程/62

(一)人是文化的存在/63

(二)科學的起源/72

(三)科學發展的文化過程性/75

二 科學課程的文化屬性/79

(一)科學課程作為文化的重要方面/79

(二)科學課程對文化的傳承/80

三 科學課程的價值訴求/84

(一)國際上科學課程的目標定位/84

(二)我國科學課程的目標定位/86

第二章 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基礎/89

一 認識論作為科學課程設計的思想基礎/89

(一)以認識論為基礎設計科學課程的必要性/89

(二)認識論對科學課程設計的指導作用/90

二 實證主義對傳統科學課程設計的制約/91

(一)實證主義的基本思想/92

(二)實證主義的影響/96

三 可檢驗性作為新的認識論基礎/98

(一)可檢驗性思想的確立/98

(二)可檢驗性給予科學課程設計的啟示/101

第三章 科學課程設計的歷史考察/104

一 西方科學課程設計簡要回顧/104

(一)西方科學課程形成的思想基礎/106

(二)西方科學課程的形成/112

二 我國科學課程設計簡要回顧/115

(一)我國科學課程形成的思想基礎/115

(二)科學課程形成及新課程改革前的發展/118

三 中西方不同設計思想的歷史透視/126

(一)對待研究方法的態度不同/126

(二)思維方式上的差異/128

(三)課程目的期望上的差別/129

第四章 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偏差/138

一 科學課程觀的褊狹/138

(一)科學主義的局限性/139

(二)科學課程的科學主義傾向/143

二 科學課程結構的線性邏輯特徵/145

(一)科學課程對學科基本結構的強調/145

(二)學科基本結構的線性邏輯發展/151

三 科學課程實施方法的局限/154

(一)接受式學習方式易使學生成為知識被動的接受者/154

(二)學科基本結構的發現式學習機制不夠清晰/155

(三)建構主義學習方式的微觀機理不夠明確/157

四 科學課程評價的重結果化傾向/160

(一)評價依據的唯一性/160

(二)評價方式的單一化/161

第五章 科學課程設計的基本觀念/166

一 學科、學生與社會發展需求的辯證統一/166

(一)超越科學主義/166

(二)課程設計不同理論取向的整合/170

(三)注重學習者理論取向的課程設計/174

(四)社會文化需求理論取向的優先性/178

二 科學課程作為研究假設的課程觀/185

(一)科學課程作為研究假設的含義/185

(二)對“課程即研究假設”觀點的超越/188

三 批判性思維為核心的目的觀/189

(一)“真”“善”“美”的和諧與統一/189

(二)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現實可能性/194

(三)批判性思維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力量/197

(四)批判性思維指向教育中最終的解放/200

四 基於觀念轉變理論的方法論/203

(一)觀念轉變理論的基本精神/203

(二)觀念轉變理論的方法論意義/206

第六章 基於問題的科學課程及其設計/210

一 基於問題設計的必要性與可能性/210

(一)基於問題設計的必要性/210

(二)基於問題設計的可能性/213

二 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課程結構/216

(一)科學探索中永恆的變數——問題/216

(二)以問題為中心的動態生成結構/219

三 科學課程實施方法的探究性特徵/226

(一)探究式教學存在的問題/226

(二)探究式教學實施策略/229

四 科學課程評價的重過程性/235

(一)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與多元化/235

(二)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237

(三)基於“任務驅動”的過程性評價策略/240

附 錄/248

附錄1 學生理科課程觀調查問卷/248

附錄2 教師理科課程觀調查問卷/251

附錄3 學生問卷統計/255

附錄4 教師問卷統計/260

附錄5 《PSSC物理內容》/265

附錄6/267

附錄7/270

名詞索引/274

人名索引/288

後 記/29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